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优秀的种猪是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有效提高猪群的总体质量和生产水平,达到优质、高产与高效的目的,生猪生产者应该选择高生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泌乳奶牛日粮中添加米糠和玉米胚芽粕对奶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24头健康荷斯坦奶牛,其胎次、产奶量和泌乳天数相近,将24头奶牛分为4组(完全随机区组),以NRC (2001)为参照依据,以奶牛基础日粮干物质为基础,对照组(CK组)不添加米糠和玉米胚芽粕,试验A、B、C组日粮中分别添加3.40%米糠和6.80%玉米胚芽粕、6.65%米糠和13.30%玉米胚芽粕、9.98%米糠和19.98%玉米胚芽粕。分别于07:30、14:30和20:30饲喂,试验期包括预饲期(14 d)和正饲期(42 d),试验期共56 d。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泌乳奶牛的瘤胃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无显著差异;试验A组可提高黄色瘤胃球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基因相对表达量,促进瘤胃中纤维降解菌和蛋白降解菌群,提高瘤胃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3.
王玉强  王英华  罗阳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68-18170
渠道开挖土方量计算是渠道设计和施工的基础工作,传统的计算方法繁琐且精度较低。在对传统计算方法及其原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插值后积分计算的方法,使得计算方法相对简单而且精确,以满足实际工程的计算需要。  相似文献   
24.
优秀的种猪是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有效的提高猪群的总体质量和生产水平,达到优质、高产与高效的目的,牲猪生产者应该选择高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优秀良种种猪,为提高猪群的总体质量、猪场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氮素形态对不同茬次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氮素积累及利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不施氮(对照)、单施硝态氮、单施铵态氮以及硝态氮和铵态氮1?1混施4个处理,通过分析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对不同茬次紫花苜蓿氮素积累和利用的影响,探索不同形态氮肥在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应用方式.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刈割茬次增加,混合施氮处理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不同茬次及不同处理下都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生长第1年的紫花苜蓿在混合施氮和单施硝态氮处理组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要显著高于单施铵态氮处理组(P<0.05),且在刈割第2茬时达到高峰.研究认为在pH 7.3~8.6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单施硝态氮和混合施氮更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增强其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积累.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紫花苜蓿对氮素的依赖增强,建议在第2次刈割后追施硝态氮或混合施氮,以保证其产量和质量,从而提升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子是北方干旱地区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可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种植方式。葫芦岛连山区地处辽西走廊,十年九旱,谷子适应性强,抗旱、抗涝、耐瘠薄、耐盐碱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契合了本区的自然环境,是农民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谷草又是大牲畜的良好饲草,市场需求量大,前景看好;因本区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和农民传统粗放耕作习惯,导致谷子产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了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经2008~2010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了谷子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0.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