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17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固体水在干旱区常规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在宁夏盐池县北部风沙区对2个不同树种进行固体水不同施用量的春季抗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固体水均可以提高抗旱造林成活率,并有利于树木的后期生长,但受固体水用量及型号的影响较大,几个处理中,施用1.0 kg·株-1普通固体水与0.5 kg·株-1的功能型固体水对造林成活率影响相同,与对照相比造林成活率分别提高40个百分点(新疆杨)、45 个百分点(旱柳),功能型1 号固体水用量为0.5 kg·株-1时,对树木地径及胸径生长量月变化影响最大,该处理为几个处理中的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32.
对"3S"技术在我国林业用地立地类型划分中的应用现状,不足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3.
以色列节水农业成就对宁夏发展节水农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以色列农业在缺水严重、土地贫瘠的基础上,实施节水农业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学习以色列节水农业技术,对宁夏现有的水资源实行严格管理和综合调配管理,以科技为先导,围绕实际生产问题,科研推广和企业紧密结合,有效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34.
黄土丘陵区苜蓿地的土壤呼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大量农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为了摸清退耕后土壤碳排放的变化,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对退耕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相关性较强,土壤水分和土壤呼吸没有显著相关性;苜蓿地、农田、天然草地的年均土壤呼吸值分别为1.60、1.03和0.85 μmol·m-2·s-1,苜蓿地土壤呼吸比农田高出55.3%,比天然草地高出88.2%;年CO2排放量分别为1 461.96、940.66和777.36 g·m-2·a-1。农田转化为苜蓿地9年后,土壤CO2排放量增加、有机碳含量下降。在黄土丘陵区退耕还草初级阶段,生态恢复措施对固碳增汇的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35.
不同封育年限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封育的现状,采用种子萌发法对不同封育年限的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0-5 cm土层中,6-10 cm土层种子萌发较少,0-5 cm土层中,随封育年限的增加,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半灌木或灌木逐渐增加;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的种子数量减少;土壤种子库的密度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0-5 cm土层中,封育使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增加;在0-5 cm土层和6-10 cm土层中,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都较低,在0-5 cm土层,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程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6.
宁南山区苜蓿地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坡位及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1)宁南黄土丘陵区苜蓿地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随着坡位的下降,苜蓿地0~100 cm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速效钾受坡位影响不大,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教呈下坡>中坡>上坡的趋势;(3)...  相似文献   
37.
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准确了解和评价干旱风沙区在典型大风环境下农田防护林空间风速分布,以及林网内风蚀状况,分别利用三杯风速仪和诱捕法,对干旱风沙区盐池县农田防护林网空间风速与地表风蚀特征开展了林网内不同水平距离内的距地表50、200 cm高度风速分布与地表风蚀状况监测。研究表明:1)随着防护距离的逐渐增大,风蚀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风速变化规律正好相反;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均一致,均呈先逐渐降低后逐渐升高的变化,以12H处对风力减小作用最明显,50和200 cm高度的风速降幅分别达到了51%和46%;林带防风效益与距离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以12H(12倍的防护林带树高,下同)处200 cm高度最佳,为53.65%;侵蚀模数由林带内的轻度、1H处的强度到3H、7H处的剧烈,12H处为极强度,以3H处最大,为21 944.62 t/km~2。2)沙粒粒径以73.99、87.99、104.6μm区间为主,其中82.53%~99.93%沙粒均集中在248.9μm以下,为细沙粒,而旷野对照组沙粒粒径主要集中在104.6~148μm,沙粒明显较粗。因此,干旱风沙区沙质农田防护林网在典型大风日内对风速的减缓非常有效。但由于林网内沙物质源丰富,风蚀现象依然严重,对当地沙尘暴发生影响较大。该研究对准确掌握当地林网风蚀,科学评价林网防护功能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8.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自然地貌作为试验样地,应用诱捕法收集风蚀沙粒,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沙粒粒径后,判断各试验点的土壤组成,分析评价沙粒粒径与地表风蚀相关性。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以及沙柳林地风蚀沙粒以细沙粒为主,占比95%左右,粗砂粒占比5%左右,无粉粒,风蚀沙源主要以就地起沙为主;花棒林、沙蒿林和农田防护林带内风蚀沙粒有8%~12%粉粒,天然草地粉粒占比29.04%,放牧草地粉粒占比69.38%,细沙粒含量较少,植被固沙效果明显,风蚀强度呈下降趋势,沙源以就地起沙为主,但有部分沙源属于外来沉降,土壤状况逐步改善;柠条退耕地、废弃村庄以及封育草地的固沙效果较好,风蚀沙粒主要以粉粒为主,占比90%,风蚀沙源多外来沉积,风蚀强度降低;耕作农田中黄绵土粉粒比例一般高于风沙土,抗风蚀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9.
通过分析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认为:持续干旱、植被退化、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为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滥垦、滥牧、乱砍、林草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人工植被建设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协调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结合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以植被快速恢复为突破口,根据立地类型特点,总结出了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恢复模式、退化农田林草建设模式和侵蚀沟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0.
宁夏盐池县井灌区玉米品种评价及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盐池县井灌区广泛种植5个玉米品种和新引进的9个玉米品种的14个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14个品种综合性状优劣排序。综合分析得出:陕单902、沈单16号与丹玉46号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产量高,适合在井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