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4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据2005~2010年应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系统诱集烟粉虱成虫以及烟粉虱的饲养观察结果表明,烟粉虱在临海地区年可发生11代;其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旬平均气温8.5℃。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成虫逐渐向上部叶片转移,并形成植株自上而下为成虫(初产卵)、若虫和蛹壳(伪蛹)的虫态垂直分布状态。其全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其中夏峰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9月上旬;秋峰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基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洪涝淹没等。其中关键在于气温条件,即烟粉虱虫口密度(M)随气温(T℃)的变化而变化,其线性关系模型为M=0.607T-4.064 5,n=36;r=0.682 6**;其曲线关系模型为M=0.007 1T2+0.351 3T-2.218 8,n=36;r=0.684 6**。当旬平均气温在8~10℃时种群处存活临界状态;当旬平均气温在10~20℃时种群数量处低密度状态,并呈低位运行;当旬平均气温处20℃以上种群数量增速较快,并随气温升高而升高;当旬平均气温处30℃以上时种群数量有所回落,并出现相对低谷期。随后种群数量又回升成峰,并对秋季蔬菜产生较重为害。  相似文献   
92.
田间实时监测与调查表明,机械喷直播田油菜菌核病始见期较早,之后病情随生育期推进而不断加重,开花初期、谢花期和角果成熟初期病情发展较快,产量损失率随着茎病株率、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加大,其茎病株率(X1)、病情指数(X2)与产量损失率(Y1)关系密切,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模型分别为:Y1=0.5443302X1-2.3161(n=14,r=0.9860**)、Y1=0.673408X2-1.0164(n=14,r=0.9772**),从而拟定机械喷直播田油菜菌核病防治1次的防治指标分别为茎病株率11.8%和病情指数7.6,防治2次的防治指标分别为茎病株率16.8%和病情指数11.7。  相似文献   
93.
为实施西兰花的高产高效栽培,以西兰花"绿雄90"为试材,选择定植苗龄、种植密度、氮肥用量3个主要栽培因子布置田间试验,测定有关参数,建立西兰花生产中的主要栽培因子与生育期和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定植苗龄(x1)、种植密度(x2)、氮肥用量(x3)对其生育期(y1)和产量(y2)影响的数学模型为y1=75.1322+1.6361x1-0.0001x2+0.0014x3(r=0.8888**),y2=14 999.1852+404.0006x1-0.1986x2+3.6196x3(r=0.6058**)。利用模型组创西兰花标准化栽培技术,对开展西兰花生产决策和调控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4.
根据2008~2010年柑橘木虱种群数量消长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柑橘木虱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规律主要呈三峰型曲线变化,其峰期主要在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上旬~11月上旬,其年度之间和果园之间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峰值峰次差异却较大,主要受初见期、基数和气温等三要素影响所致。并建立柑橘木虱种群时序成若虫数量与当旬旬平均气温关系模型:D=7.075T-81.588(n=108,r=0.3567**)或D=0.6765T2-17.284T+94.257(n=108,r=0.4190**)。应用气温变化模型对柑橘抽梢期柑橘木虱发生趋势预报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5.
为了探明大棚内应用黄板诱杀烟粉虱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采用自制塑料黄板开展不同色度和悬挂高度诱杀烟粉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棕黄色、深黄色、金黄色、黄色、淡黄色5种黄板色度对烟粉虱成虫单板日均诱量分别为3.73头、3.40头、3.52头、3.61头和3.21头;黄板离地30 cm、50 cm、70 cm、100 cm、120 cm5种悬挂高度单板日均诱量分别为4.18头、4.01头、3.93头、4.20头和3.95头,对烟粉虱都有较理想的诱集效果.大棚内应用自制30 cm×45 cm大小塑料黄板,每20 m2悬挂黄板1张,悬挂高度离地100 cm或在作物生长点之上20 ~ 30 cm,每隔5d对黄板刷机油一次(两面刷),对烟粉虱控制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6.
为了揭示烟粉虱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规律,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利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在浙江临海城郊蔬菜基地系统诱测烟粉虱成虫消长情况,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并分析了烟粉虱种群消长特性,以及与气象、耕作条件的相关性,建立了8种数学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提前反映全年36个旬期的成虫数量变化动态,可进行全年灾变预警以及各旬期的预测预报,经检验预测吻合度达60%。对提高烟粉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8.
肟菌·戊唑醇对水稻穗颈瘟预防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肟菌·戊唑醇在破口前5d喷施,能有效预防水稻穗颈瘟,其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其中20g/667m2用药1次的防效为95.47%,显著优于肟菌·戊唑醇10g/667m2+三环唑40g/667m2破口前5d用药1次后齐穗期三环唑40g/667m2再用药1次的处理(高3.93个百分点),极显著优于肟菌·戊唑醇15g/667m2破口前5d用药1次的处理(高6.51个百分点),以及对照药剂三环唑40g/667m2破口前5d和齐穗期连续用药2次的处理(高16.38个百分点),持效期长、安全性好,而且田间综合表现为水稻青秆黄熟,因此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为了揭示双季稻—单双并存—单季稻耕作制度渐进变化害虫种群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于1990-2012年通过4个监测点应用灯诱和赶蛾方法对水稻害虫种群结构及构成数量进行系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主要害虫随双季稻向单季稻制度渐进变化其害虫种群构成从9种演变成8种;其种群数量变动呈周期性波型曲线变化,波动周期W型为9-10年或V型4-5年,不同耕作制度波动呈“三角”变化并以单双并存制度为趋高运行状态;经数值化函数模拟,创建种群数量变动数学模型二化螟为F=-9.6459t2+158.54t+1920.9(r=0.5648**),稻纵卷叶螟为M=-636.37t2+22547t-162834(r=0.7741**),稻飞虱为N1=502.9t2-7097.8t+24522(1990-2006时段r=0.8050**)和N2=3122t2-133157t+1000000(2006-2012时段r=0.8191*)。通过一系列建模,对提升当前单季稻害虫整体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通过临海城郊蔬菜基地小菜蛾发生危害规律的研究,揭示小菜蛾种群数量年度变动与季节性消长规律。2002-2012年应用性诱剂进行定点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近11年来小菜蛾种群数量呈螺旋式下降趋势,其运行轨迹为N=3 133.5e-0.264 5t,t={1,2,3,……,n}(r=0.817 6**);其季节性消长呈M形曲线变化,春峰期在3-6月,峰值较大且峰期较长;秋峰期在10-11月,峰值相对较小且峰期较短。其春峰量(y1)、全年诱量(y)与2月份诱量(m2)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y1=9.479 3 m2+343.83(r=0.931 7**);y=12.221m2+666.48(r=0.872 4**)。小菜蛾发蛾量(M)随气温(T)的变化而变化:M=-0.069 4T2+3.07T-18.427(r=0.527 3**),即田间发蛾的旬平均气温区间位于7~37 ℃,最适旬平均气温在22 ℃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