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4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肠艾美耳球虫内生阶段的多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寄生于家兔小肠内的肠艾美耳球虫内生阶段体内的多糖进行了定性和定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肠艾美耳球虫的各代裂殖体和大配子内都含有多糖,滋养体和小配子体内也发现了多糖。不同种属的球虫多糖在虫体内分布的位置不同,多糖出现的时期也有所不同,并且再次证明各期虫体内多糖的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32.
结合光镜和电镜、切片和涂片技术,对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小配子发育期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发育分2个阶段——生长与核分裂阶段及小配子的形成与分化阶段。早期小配子体单核,核仁小;随着核的分裂变为双核、四核和多核小配子体,后者因核极多,浅层分叶形成小配子体胚以利于核周边排列。各小配子体胚周边的核与嵌于核前方的线粒体向前突出并生长,最后分化形成小配子落入带虫空泡。成熟的小配子有2根鞭毛、1个大线粒体和1个强嗜锇性核、被单层膜。结果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小配子发育遵循艾美耳属球虫小配子发育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3.
肠艾美耳球虫共进行3代裂殖生殖,第一代在肠粘膜层的肠腺细胞内、第二和第三代在肠腺和肠粘膜层的细胞内进行。子孢子和各代裂殖子侵入细胞的途径不相同。裂殖体的核分裂为典型的球虫型有丝分裂。裂殖子以外出芽方式形成。每代裂殖体都有大型和小型两种,裂殖子亦相应的有细型和粗型之分。裂殖子为单核,少部分为双核或多核。裂殖子表面被有3层膜,有24根膜下微管。锥体为半截形圆锥,其前方有两个前极环。锥体腔内有两根棒状体的颈部、两根微线和两根微管向后延伸。大型裂殖体和小型裂殖体的比例在不同世代不同。  相似文献   
34.
本文首次阐述了越南血蜱的生物学和季节动态。雌虫产卵前期为19~24d,产卵期为11~22d,产卵数为168~672粒。卵孵化期为40~52d。雌虫在兔体饱血期9~13d。幼虫在兔体饱血期1~3d,饱血幼虫蜕化期为18~28d。越南血蜱成虫寄生牛体的季节动态:每年两次高峰为10~12月和2~5月,6~8月消失。  相似文献   
35.
作者对北京鸭菲莱氏温扬球虫 Wenyonella philiplevinei 的内生发育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雏鸭感染后36~48小时发现第一代裂殖体,寄生于卵黄蒂前后和回肠肠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内,位于核的上方或下方。裂殖体和殖裂子都比 Leibovitz(1968)所报告的偏小,出现的时间偏后,该作者在雏鸭感染后24小时观察到第一代裂殖体。2.在雏鸭感染后54~72小时发现第二代裂殖体,寄生于卵黄蒂前后肠段、回肠和盲肠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比 Laibovitz(1968)所报道的偏小,出现的时间偏后,该作者报道出现于感染后49小时。3.感染后78~108小时发现第三代裂殖体,寄生于卵黄肇前后、回肠和盲肠肠绒毛上段上皮细胞内和固有层中,亦较 Leibovitz(1968)所报道的偏小,出现的时间偏后,该作者说出现于感染后74小时。4.感染后84小时见到配子体,91~120小时在卵黄蒂前后肠段、回肠和盲肠见到成熟的大小配子体,比 Leibovitz(1968)所见到的偏小,出现的时间略偏前,该作者在感染后93小时见到大小配子体。5.感染后91小时在回肠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现卵囊,延续至120小时;到132小时仍能在回肠绒毛固有层中见到极个别的囊。到144小时即未再见到卵囊。人工感染的潜在期为95小时,Leibovitz(1968)报道为93小时。6.内生发育阶段寄生于卵黄蒂前后、回肠、盲肠和直肠肠绒毛上段的上皮细胞内和固有层中,曾在极个别患者的12指肠和空肠发现虫体,与 Leibovitz(1968)的观察基本相似,但他报道在盲肠12指肠和空肠未见到虫体。7.感染78至98小时之间,在卵黄蒂前后段、回肠和盲肠,见有不同程度的肠绒毛上皮脱落,水肿,固有层充血,和成纤维细胞增多等变化。肉眼病变不显著。所见病变比 Leibovitz(1968)所描述的偏轻。  相似文献   
36.
鸭球虫卵囊检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球虫病是造成鸭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北京地区的球虫种类为毁灭泰(?)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其发育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分别为30—90%和20—70%,耐过的鸭雏生长发育缓慢,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及时正确诊断,对于本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7.
买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裂殖子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裂殖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描述.柔嫩艾美耳球虫裂殖子的表膜由外膜和内膜复合体两层组成,外膜连续,内膜复合体在头部断开形成极环,在其它部位断开形成微孔;裂殖子的膜下微管24根,起始于极环,向后延伸至细胞核处;裂殖子的头部由顶泡、锥体和极环组成,锥体和顶泡可以伸缩;柔嫩艾美耳球虫裂殖子棒状体3个以上,微线数量很多,二者都由电子致密的结构组成;细胞核位于裂殖子的中后部,外被双层膜,有电子致密的核仁和染色质.  相似文献   
38.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黄艾美耳球虫小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小配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和小配子分化阶段。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发生与裂殖生殖相似的核分裂,内部产生裂痕,体积增大;小配子分化阶段,其核上方出现中心粒,同时限制膜连同核、线粒体向带虫空泡中突出,进而中心粒的中央微管消失转变成基粒,二根鞭毛从基粒长出,突入带虫泡;核的致密部进入小配子而成为小配子的核。小配子分化过程中鞭毛的形成先于体部。成熟的小配子香蕉形,外被一层单位膜.鞭毛两根,附加微管4+1+1。  相似文献   
39.
40.
利用时间递增传代法,即每代间隔加8h的方法,建立了第一个柔嫩艾美耳球虫晚熟株。与母株(中熟株)比较,其(1)排卵囊高峰推迟了1天;(2)在312 ̄352h的卵囊产量高出20 ̄90倍。早熟株、中熟株和晚熟株对鸡免疫效果比较表明,晚熟株对鸡疫免疫效果最好;雌鸡90只,分为6组,每组15只;早熟株1组于5日龄、15日龄用早熟株分别进行首免和二免,剂量均为1000个卵囊/羽;早熟株2组的免疫时间与次数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