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朱玉国(新疆麦盖提县种子管理站,麦盖提 844600)多年来在麦盖提县棉花生产上一直采用“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方法生产原种,国家于1982年颁布了至今为止唯一的GB242 82棉花原种技术操作规程,确定了3年“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标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源于原苏联的3年“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方法,为棉花原种生产做出了应有贡献;但这个方法工作量大、繁殖系数小、原种生产周期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不适应棉花品种频繁更换形势。1997年起,在麦盖提县棉花生产上先后又应用了“自交混繁法”、“简易二圃法”等棉花原种生产方法;在应用中,发现用“自交混繁法”生产棉花原种选自交铃数量少,自交需人工多、脱落率高、淘汰率高、保种圃面积小、原种生产周期长;而应用“简易二圃法”生产棉花原种,省工省事、能及时的为棉花生产提供足量、优质棉种,适应当前棉花品种频繁更换的形势。1 不同棉花原种生产方法在麦盖提县的应用麦盖提县自1975年应用3年“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技术,到1980年底完成了108 夫的“三圃”配套、二田对口工作,到1985年实现了年年用108 夫原种三代更新大田种子,其纯度由原来的54%提高到了87%,198...  相似文献   
22.
棉田烂种、缺苗主要原因及保苗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国 《种子》2004,23(11):93-95
通过对新疆棉花高产县棉田烂种、缺苗原因分析,指出播种期预测不准确、棉田生态屏障差、整地与播种质量差、湿墒或缺墒播种、种衣剂问题、枯萎病与黄萎病危害是棉田烂种、缺苗主要原因;提出了棉田保苗对路的措施,对新疆棉花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2004年是麦盖提县棉花生产上棉蚜危害较为严重的一年,也是继1987年、1993年、1995年以后的又一个大发生年,该年5月棉蚜发生高峰日,有蚜株率30%、百株蚜量308头较2003年5月棉蚜发生高峰日,有蚜株率5·7%、百株蚜量35·5头分别高426·3%、767·7%;至6月下旬,个别乡村因棉蚜危害重  相似文献   
24.
(一)基本情况 示范繁殖在麦盖提县巴扎皆米乡孢子大队进行.土质沙壤,前茬棉花,种植面积3公顷;3月20日春灌,3月26日犁地.666.7米2施农家肥60口袋,磷酸二铵21.5千克,尿素10千克做底肥;6月18日机械追尿素10千克,7月7日机械追尿素10千克.  相似文献   
25.
多年来新疆各地在从外地引进棉花新品种(系)的试验、示范繁殖过程中普遍出现过烂种、死苗、缺苗断垄及苗、蕾期病虫害大严重危害甚至危害盛铃期等问题,往往给棉花新品种试验、示范繁殖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后果.现根据笔者多年在一线从事外引棉花新品种(系)试验、示范繁殖的教训与经验,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写成此文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26.
走出新疆植棉区棉田蚜虫防治误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国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82-82,112
1 走出“以益控害”单一生物防治为主的误区 新疆植棉区在多年棉田蚜虫防治中,由于当时所能利用的防蚜药剂种类少、有效时间短、毒性大,逐步以依靠蚜虫天敌“以害养益、以益控害”的生物防治为主、,由于棉田天敌种群数量发展时显滞后,蚜虫“超前”危害,导致棉花减产。  相似文献   
27.
朱玉国  邹琴  石钰 《中国棉花》2002,29(3):30-31
1997年以来,我站承担美国岱字抗虫棉与国家863转基因抗虫棉试验与示范繁殖.2000年用历年区域试验与1999年生产试验中表现优良的几个品种(系)开展生产试验,对其早熟性、丰产性、品质特性等性状进行比较鉴定,以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效的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系),为棉花新品种(系)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多年来新疆棉花科技成果推广成效卓著.以麦盖提县为例分析了植棉技术推广的现状,并对新疆植棉技术推广提出了建议:须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引导、鼓励、尊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把棉花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棉花生产中去,发挥其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新疆麦盖提县棉花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玉国 《江西棉花》2009,31(1):41-43
通过对麦盖提县棉花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棉花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提出该县发展棉花生产的对策。认为只有提升该县棉花生产的竞争力.才能实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0.
苜蓿生物覆盖对幼龄茶园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带型苜蓿生物覆盖对幼龄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盛夏季节,随苜蓿种植比例的增加,系统郁闭度提高,茶园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渐次降低,而湿度增加;苜蓿种植比例的增加,可明显改善盛夏季节茶树叶片的“午休”现象,茶树的净光合速率(Pn)提高,2:1带型、2:3带型和2:5带型的Pn分别比纯茶树处理(BS1)增加29.17%、57.29%和80.73%。幼龄茶树与苜蓿间作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幼龄茶树生长,但带型差异对幼龄茶树生长速率、新稍数量影响规律性不强;幼龄茶园苜蓿生物覆盖可以获得可观的优质牧草,不同带型与纯紫花苜蓿(BS2)之间以及2:1带型、2:3带型、2:5带型之间的苜蓿干草、鲜草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5带型的间作模式效果最好,在改善幼龄茶园生态环境的同时,可收获可观的优质紫花苜蓿。构建茶树、苜蓿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幼龄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为南方丘陵山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