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5篇
  35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研究旨在分析生猪屠宰场废弃物高温堆肥过程中其基本性质和微生物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屠宰场废弃物堆肥进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屠宰场废弃物堆肥温度、种子发芽指数(GI)、草籽灭活率、卫生指标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与动物粪便高温堆肥规律基本相同,但所用时间略长,pH在升温阶段大幅度升高,然后持平,最后略有降低.在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总的趋势是细菌的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向堆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可加快堆肥腐熟,缩短堆肥周期.其中添加微生物菌剂3的堆肥,各项指标变化相对较快,综合判定添加菌剂3的堆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2.
于2011年夏季对屠宰场羊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基本性质和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废弃物堆肥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堆肥进程的推进,屠宰场羊废弃物堆肥温度先升高后降低,种子发芽指数和草籽灭活率一直呈增加趋势,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和蛔虫卵死亡率则呈下降趋势.堆肥pH值在快速升温阶段大幅度升高(平均上升了1.75),然后持平,最后略有降低(pH值平均为8.20).在堆肥过程中,开始升温阶段3种微生物数量均有增加,但细菌增速最大,从平均2.42亿CFU·g-1增加到5.16亿CFU·g-1,放线菌和真菌缓慢增加;到快速升温阶段放线菌和真菌增幅变大,细菌数量急剧减少;真菌数量较放线菌数量变化缓慢.向堆肥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可加快堆肥腐熟,缩短堆肥周期.添加微生物菌剂4(北京产)的堆肥各项指标变化相对较快,综合判定添加菌剂4的堆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3.
典型龟裂碱土光谱特征分析及碱化程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银北地区典型龟裂碱土为研究对象,表层土壤光谱反射率选择平滑、倒数等7种数据处理方式,采用全回归、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三种回归方法,分析龟裂碱土光谱特征,筛选对土壤pH值和ESP的敏感波段,建立龟裂碱土碱化信息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龟裂碱土的光谱反射曲线属于缓斜型;土壤表层反射率与土壤pH值和ESP在研究波段内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反射率倒数对数的一阶微分和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在特征波段范围表现较好;反射率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优于与土壤ESP的相关性。从拟合度和选用敏感波段的多少整体考虑,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来拟合土壤pH值和ESP的方程最佳,拟合度分别达到0.93和0.8367。  相似文献   
94.
施用不同屠宰场废弃物对碱化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华 《土壤》2014,46(4):769-772
堆肥是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施用不同种类屠宰场废弃物后碱化土壤肥力质量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废弃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牛、羊废弃物对其提升效果优于猪废弃物,废弃物堆肥时间越长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越明显。施用屠宰场废弃物可以降低土壤pH和全盐含量。施用新鲜猪废弃物的土壤细菌数量最多;羊废弃物堆肥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新鲜废弃物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效果优于堆肥。整体来讲,施用屠宰场废弃物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施用废弃物堆肥的处理土壤综合质量高于施用新鲜废弃物的处理,施用羊废弃物堆肥后土壤综合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95.
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绿色荧光蛋白(GFP)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抗病品种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最有效措施。研究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机制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因其具有片段小、易与多种不同蛋白质N端或C端融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病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研究中。研究以pBGgHg作为转化载体,根癌农杆菌C58C1作为转化介体,转化稻瘟病菌的强致病菌株py1022。研究发现,250μg·mL-1潮霉素B能完全抑制稻瘟病菌生长,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为: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个·mL-1,共培养时间为4 d,共培养AS浓度为200μmol·mL-1,共培养温度为28℃。随机挑取8个转化子分别进行PCR扩增后测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致病力及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GFP成功转化到稻瘟病菌中,可为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的互作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
不同品种夏玉米光谱特征差异及其与农学参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测定了不同品种夏玉米在六个典型生育期地上部分全氮、叶绿素含量、干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以及冠层光谱反射率,利用不同方法比较了不同品种玉米光谱特征的差异,系统分析了单波段反射率、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组合而成的8种常见植被指数与相应时期不同农学参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夏玉整个生育期不同品种冠层在可见光范围内反射率差异一直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苗期和拔节期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也无显著差异,从孕穗期到乳熟期在近红外区域反射率差异增大,普遍呈显著性差异。采用F检验法可以准确地反映不同品种在不同波段反射率的差异。常见光谱植被指数从拔节期到孕穗期绝大部分都可以准确反映不同品种夏玉米的农学参量,以GRVI最佳,它不仅可以区分不同品种夏玉米在中后期的长势,又可以准确拟合这段时期作物的农学参量。  相似文献   
97.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6,自引:6,他引:66  
在野外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沙棘、黄刺玫、油松以及草地和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采用新负极差法检验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恢复植被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且草地>沙棘>黄刺玫>油松;(2)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效益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土壤有机质有一定表聚性,草地和灌木林植被下更为显著;(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速效氮均有大幅度增加,土壤速效磷增幅较小;土壤速效钾在草地、黄刺玫植被下有少量增加,沙棘、油松林地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8.
基于冬小麦植被指数的氮肥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用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施用是导致氮肥利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农田中氮肥的损失是提高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共同基础。寻求一种快速、可靠、廉价、非破坏性的作物氮素营养水平田间诊断方法,然后建立一个通用的施氮模型,对指导作物氮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不同林龄人工林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黄土高原地区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容重、质地、有机质、养分、矿质全量等为指标,对不同恢复时期人工林改良土壤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新复极差法分析了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最后应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沙棘林中中龄林土壤肥力质量最高,过熟林较低,幼林最低;(2)油松成林和刺槐成林各项肥力指标与其中幼林和撂荒地都呈极显著性差异;(3)同龄刺槐林土壤肥力质量高于油松林。  相似文献   
100.
利用1986年、1993年和2000年3期遥感资料,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选取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分析了陕北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整体多样性增加,整个景观正从单一景观向多样化的景观过渡,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呈离散性分布趋势,结构复杂,景观斑块间离散度增大,形状变得较为不规则,整体破碎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