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22篇
  9篇
综合类   32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构建“三、一、一”体系 培养农业工程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农业工程类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大学生在工作后创新能力较低的现象,认真调查研究,设计了一套对农业工程类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大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方案.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在加强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2.
针对西北旱区秸秆覆盖的生态适应性和地膜覆盖的残膜难回收问题,设置了覆盖方式和灌水定额两个主导因素,研究了碎麦秸垫式膜上灌对玉米出苗和产量的影响。覆盖方式设有四个水平:无覆盖(N),秸秆覆盖(S),地膜覆盖(F),碎麦秸垫膜覆盖(SF);灌水定额设有高(H,900 m3·hm~(-2)、中(M,750 m3·hm~(-2)、低(L,600m3·hm~(-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SF明显提高了出苗率和产量,与S相比,出苗率提高了49.50%,子粒产量提高了4 415.79 kg·hm~(-2),所以SF使解决秸秆覆盖在西北旱区的出苗低和产量低等问题有了可能。从产量方面来看,最佳组合为FL、SFM,分别可将灌水定额降至L(600 m3·hm~(-2)和M(750 m3·hm~(-2)水平,这凸显了SF和F的节水增产效果。SF中的碎麦秸有利于土膜剥离回收,解决了地膜覆盖中残膜难回收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3.
灌水控制上限对酿造葡萄地积温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小管出流灌水上限水分调控对酿造葡萄地积温、果实生长指标等的影响,采用大田栽培试验方法,开展了酿造葡萄小管出流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地积温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地积温与果实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小管出流比沟灌更有利于地积温的升高和果实的增长;90%田间持水率的灌水上限时葡萄的果粒横径、单穗重均大于其它处理,产量最高,同比对照处理增加了44.95%,差异极显著( P<0.01);灌水上限为80%田间持水率时葡萄果实含酸量最小,含糖量最大,高达236.17 g·L-1。表明90%田间持水率为最佳增产灌水上限,80%田间持水率的灌水上限最有利于提高葡萄品质。  相似文献   
74.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酿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控水滴灌下水分亏缺对酿酒葡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品质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典型相关性,进行了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浆果膨大期轻度水分亏缺减产幅度达60%左右,WUE降幅达3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降低7.0%,且不利于葡萄后期的自然降酸,对酿酒葡萄负面影响最大;着色成熟期轻度水分亏缺可使总糖含量提高22.4%,酸含量降低9.3%,并能提高单宁含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单穗粒数与可溶性固形物、花色苷含量呈正相关,单株穗数与单宁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5.
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覆盖方式对葡萄新梢生长期新梢生长特性、膨大期果实粒径大小变化、成熟期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确定延后葡萄栽培最理想的处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覆盖处理,在两种不同的灌水水平下葡萄植株新梢生长特性、果实大小重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覆盖方式下,适度调亏灌溉下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均比标准灌水的高,其中适度调亏灌溉下的秸秆地膜覆盖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分别达到18.03%和0.20 mg·g-1;在同一灌水梯度下,覆盖相比不覆盖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植株新梢生长特性、果实大小重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且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处理的效果最好,标准灌水下的秸秆地膜覆盖处理各品种指标均最大,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分别达到18.33%和0.22 mg·g-1;不同水分处理均能增加葡萄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适度调亏灌溉的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36 381.1 kg·hm~(-2)和6.29 kg·m-3。由此可知,适度亏水处理的秸秆地膜覆盖处理时,葡萄新梢生长速度、果实大小重量、葡萄品质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最高水平,该结论可以在今后设施栽培葡萄节水、优质灌溉制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膜上调亏灌溉对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膜上不同水分亏缺灌溉对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种玉米在抽穗—灌浆期适度水分亏缺灌溉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并能满足制种玉米对水分的需求。膜上适度调亏灌溉有利于增产,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7.
调亏对膜下滴灌制种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田膜下调亏滴灌试验,在苗期至拔节、拔节至抽穗、抽穗至灌浆和灌浆至成熟期进行水分胁迫处理.结果表明,拔节至抽穗期缺水抑制叶面积的扩展,造成植株矮小,产量降低;抽穗至灌浆期胁迫影响制种玉米库容建立,籽粒小、千粒质量低;持续或交替水分胁迫严重抑制叶龄进程,显著降低产量;灌浆至成熟期缺水可在不明显降低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制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据此提出了在拔节至灌浆期充分供水,成熟期减小供水、保持适度的水分亏缺的制种玉米节水高产水分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78.
河西内陆灌区膜上灌节水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上灌是一种新型地面灌溉技术,具有节水和增产的双重效应.为此,在河西内陆灌区对春小麦和玉米进行了平铺打埂膜上灌水技术试验研究,以期为膜上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通过试验,得出膜上灌春小麦和玉米的地膜覆盖技术要点、灌水技术要点和全生育期适宜灌水量.其中,膜上灌春小麦在全生育期内进行4次灌溉,膜上灌玉米全生育期内进行5次灌溉.同时,也得出了不同作物各生长期的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河西内陆灌区膜上灌春小麦苗期在不同宽度的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观测得出:裸地对照的地温比膜上灌处理的日平均地温低1.8℃;0.75m窄膜覆盖的地温比1.25m宽膜覆盖的日均地温低0.92℃.在8:00、14:00和18:00,膜上灌各处理在0~25cm内的地温高于裸地,并且1.25 m宽膜覆盖的高于0.75 m窄膜覆盖的地温.随着土层深度的递增,早上8:00土壤表层和25 cm处的土壤温度,裸地分别为1.9和5.0℃,膜上灌处理的分别为3.3和5.3℃;中午14:00,表层至20 cm处的升温较快,裸地变幅在14~1℃,膜上灌处理的变幅在15.6~2.1℃;据18:00的观测结果,10 cm以上较午间降低,裸地温度降低3.6℃,膜上灌处理地温降低4.0℃;10 cm以下较午间升高,膜上灌处理的平均地温比裸地高0.5℃.  相似文献   
80.
通过建立河流健康评估体系,分析河流综合治理的主要制约关系,并以河北省滦河迁安段生态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阐述了北方毗邻城市河流的生态综合治理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