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篇 |
农学 | 6篇 |
基础科学 | 30篇 |
16篇 | |
综合类 | 110篇 |
农作物 | 9篇 |
水产渔业 | 9篇 |
畜牧兽医 | 128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四川省泸州市强力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有机高粱,促进了高粱产业的快速发展,助推泸州酒业发展。以有机高粱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扩大高粱种植面积,增加高粱总产,提高产业效益,现就有机高粱促进高粱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抗性酶的影响及其生长调节作用,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线对壳聚糖进行辐照改性,并用凝胶色谱法测定改性后的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辣椒种子在辐照壳聚糖溶液中浸泡催芽后测定发芽率,移栽种植按设定时间喷施壳聚糖溶液后测定辣椒植株叶片和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结果表明,辐照壳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与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均显著变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得均匀.辐照壳聚糖在质量浓度低于100mg/L时对辣椒发芽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200mg/L时发芽率比对照组提高14.29%.辐照剂量及质量浓度对3种酶均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辐照剂量及质量浓度的壳聚糖对酶的影响程度不同.随辐照剂量的增大酶活性逐渐升高,但质量浓度的升高却导致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最佳条件下对SOD酶、POD酶和PAL酶的促进作用分别达到43.17%、55.56%和60.00%.随着壳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辣椒果实质量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不同剂量条件下均在100mg/L时具有最大的单粒果实质量.辐照壳聚糖对辣椒植株内酶的影响具有累计效应,最终影响到辣椒果实的质量.可以确定壳聚糖经辐照后作为激发因子能明显调节植物体内的抗逆能力与防御能力,提高辣椒植株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改变细胞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调节辣椒生长. 相似文献
53.
选用高筋粉和燕麦粉、荞麦粉、豌豆粉、玉米粉四种常见代表性杂粮粉为原料,以感官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杂粮粉的最优配比,并进一步对杂粮面包及原料粉的质构特性、体外消化等营养特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杂粮营养面包原料的最优配比为:燕麦粉、荞麦粉、豌豆粉和玉米粉的添加量分别为10%、10%、12%和4%,杂粮面包原料复配粉与高筋粉相比淀粉含量低24.8%、粗纤维含量高101.8%。杂粮面包一定程度上硬度变高、弹性和粘附力变小,但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较低,为59.90,更适宜于高血糖人群食用。 相似文献
54.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急性人工感染成年鸭病例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5 6只 3月龄四川麻鸭经皮下接种鸭瘟病毒 (DPV)强毒 SC1株 ,成功建立了 DPV感染的急性病理模型 ,并应用PCR方法检测了不同时间 DPV在感染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接种 2 h后 ,即能够从脑、肝、脾、法氏囊、胸腺中检出 DPV DNA;12 h,可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脑、胸肌、食管、腺胃、血液、舌、口腔分泌物、皮肤、骨髓和粪便等检测到 DPV的 DNA。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和脑组织。本试验为阐明 DPV的致病机理和应用 PCR方法检测感染鸭体组织中的 DPV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5.
56.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2021年连续5年分别从苏南、苏北及苏中小麦种植区采集病穗,分离培养获得赤霉病菌菌株共计4 055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频率。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江苏省田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8.44%、56.30%、44.68%、48.28%、46.3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呈现地区差异性,苏北地区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最高,其次是苏中地区,抗性频率最低的是苏南地区。2021年首次在田间采集到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其抗性频率分别为0.45%、0.89%和0.09%,在以上的抗性菌株中同时具有多菌灵抗性的双重抗性菌株。表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药性,虽抗性频率较低,仍需尽快制定田间抗性治理方案,延缓田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在人类及动物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代谢性疾病、慢性病、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中的作用关注甚少。直到最近,学术界才开始对菌群与肠道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系统性研究。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肠道细菌在病毒入侵、病毒致病性及机体抗病毒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初现端倪,但其机制并未得到全面揭示。本文对近年来在细菌和肠道病毒互作方面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肠道病毒利用细菌促进其体内入侵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总体而言,细菌促进病毒体内感染的机制分为2类:一类是提高病毒粒子稳定性及促进病毒在宿主靶细胞上的黏附作用,即通过提高病毒感染效率促进感染的直接机制;另一类是改变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倾向性,即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感染的间接机制。对病毒利用肠道细菌促进体内感染的相关机制进行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揭示病毒与肠道细菌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解析肠道病毒逃逸宿主黏膜免疫的分子机制,为新型肠道病毒疫苗及相关疫苗佐剂的研发和抗病毒治疗新方法的提出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59.
以"桂热82号"杧为材料,采前30 d对杧果果实分别进行1%壳聚糖浸涂、自修复多层液膜浸涂及对照(清水)处理,探讨这两种保鲜方式对杧果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可以抑制杧果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延缓杧果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更好地维持杧果果实品质,此外,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还抑制了果实丙二醛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降低了膜脂系统的伤害,提高了杧果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了果实抗氧化能力。与1%壳聚糖浸涂处理相比,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对杧果的果实品质和采后保鲜效应更好。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银狐血清生化指标、体脂沉积及消化道酶活的影响,选取约12周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雄性银狐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A组),12%(B组),16%(C组)混合油脂(鸡油∶豆油=1∶1)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冬毛期银狐血清甘油三酯和葡萄糖水平随脂肪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加(P0.05);育成期B组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冬毛期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各组间差异显著且B组水平最高。随着脂肪水平的提高,银狐皮下脂肪及肝脏质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提高,银狐空肠食糜中胰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胰蛋白酶活性和胰淀粉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