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9篇
基础科学   12篇
  123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清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径流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以长江上游清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1987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影像资料,以及清港河流域1969—1987年的气候、水文资料,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清港河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土地利用模式较1987年的土地利用模式减少了年径流量,使月径流分配上更为合理,减少了降雨量较大的6—9月丰水期的产流量,增加了10月至翌年5月枯水期的产流量;2种土地利用模式下的年产流量的差值与年降雨量的关系并不密切,而平均月产流量的差值,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说明2000年土地利用模式更有利于清港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2.
重庆市四面山人工林土壤持水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壤持水量和水分入渗速率的测定,对重庆市四面山4种人工林(杉木×马尾松针叶林、石栎×木荷×香樟×枫香阔叶林、石栎×木荷阔叶林、杉木×马尾松×木荷针阔林)土壤层的水文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饱和持水量最高,为314.98 mm;阔叶林其次,为301.26 mm与290.26 mm;针叶林最小,为237.94 mm.分别较荒地高44.93%,38.61%,33.72%和9.48%.石栎×木荷阔叶林土壤水分入渗速率最快,初渗速率为25.35 mm/min,稳渗速率为3.97 mm/min,平均入渗速率为5.48 m/min.灰关联评价结果显示,该区两种阔叶混交林均具调蓄涵养最大日降雨的能力,石栎×木荷×香樟×枫香阔叶林改良土壤持水性能效果显著,石栎×木荷阔叶林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3.
入渗水量对重庆四面山草地优先流影响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重庆四面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变异性分析等方法,分析3种不同入渗水量(20,40,60mm,对应的样地编号分别为G20,G40,G60)对土壤优先流的影响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染色面积比基本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G20和G40的染色面积比分别从3cm和12cm处开始显著下降;(2)总染色面积比和优先流长度指数与入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3)入渗水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水分向更深层运动,最高可达60cm;(4)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和最大入渗深度的非均匀性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其变异性系数的变化分别为1.88~0.47和0.52~0.07,但入渗水量对实际入渗深度的影响则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4.
恢复和重建林草植被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利用自然力的封育恢复和人工造林种草。就草地而言,封育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将草地用一定设施管护起来,不加利用,给牧草以休养生息、种子成熟和繁衍更新的机会,进而达到提高它的生物再生产能力。对于大面积的天然草地,特别是水热条件较差、尚无力改良和建立人工草地的地方,采取封育保护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5.
重庆四面山三种人工林林冠截留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长江三峡库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并为长江三峡库区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对重庆四面山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人工林的林冠截留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对林冠截留有很大影响,该地区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3种人工林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分别为55.4,52.2,102.4 mm。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穿透雨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3种林分截留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整个雨季的总截留率依次为:32.97%、27.36%、21.85%,平均截留率为:40.77%、31.86%、27.82%。通过分析比较,针阔混交林的林冠层次多,树冠容水量高,认为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的林冠截留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86.
重庆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土壤持水、蓄水和水分渗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具有较好的持水与蓄水功能,其土壤饱和持水量与非毛管持水量分别为274.43、66.05t/hm2;有效蓄水容量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为107.82t/hm2,人工林为123.36t/hm2。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较强,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土壤水分初渗速率与稳渗速率,天然次生林为46.500与3.257mm/min,人工林为37.917与2.088mm/min。Horton渗透模型对研究区内林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拟合程度较好,r为0.959。天然次生林土壤持水性、蓄水性和渗透性优于人工林,应加强对人工林的管理,以提高其土壤水分性能。  相似文献   
187.
基于模拟降雨的北京褐土坡地土壤团粒流失特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0°北京典型褐土坡面径流小区为试验对象,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有无雨滴打击作用对坡面侵蚀的影响,研究了坡面土壤团粒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揭示了坡面侵蚀过程中泥沙团粒的分离和输移规律。试验处理包括3种代表性降雨强度(35、65、100 mm/h)和3种植被盖度(0%、30%、80%)。结果表明,消除雨滴打击作用后,坡面侵蚀特征变化明显,坡面含沙量和土壤分离率分别减少25.91%~31.15%和35.10%~41.20%,坡面侵蚀泥沙团粒中值粒径均小于雨滴击溅坡面。通过侵蚀泥沙有效粒径分布和最终粒径分布的比值(E/U)分析泥沙团粒的粒径分选特征,发现产流初始阶段粗砂、细砂、细粉粒和粘粒多以团聚体形式存在,而粗粉砂以初级粒子形式存在;随着降雨历时延长,侵蚀泥沙各粒级的分离程度增加,泥沙颗粒逐步分解为初级粒子。坡面侵蚀泥沙分离规律表明,泥沙团粒结构变化与坡面水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时间(T)呈幂函数关系。坡面产流前雨滴击溅对土壤分离有重要作用,其对土壤分离贡献率为28.09%,而无雨滴打击坡面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增量是有雨滴打击增量的48.43%。在该区坡地泥沙颗粒输移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的砂粒被分解为细小颗粒,粗粉砂多以初级粒子形式存在,对坡面侵蚀泥沙颗粒分离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粘粒在侵蚀坡面则逐渐富集。  相似文献   
188.
华北土石山区土壤溅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地吞食农田,降低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水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雨滴击溅作用下,地表土壤颗粒会发生位移,引起表层土壤颗粒的分离.以华北土石山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采用改良后的摩根溅蚀盘和雨滴发生器,利用色斑法结合叶面积系数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土壤溅蚀量.结果表明:1)溅蚀量随土壤前期含水量增大而增大、与雨滴动能呈正相关(R2>0.96,P<0.05);2)溅蚀量和植被覆盖度呈非线性负相关(R2 >0.99,P<0.05)——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溅蚀量随降雨强度增大的幅度越小;3)植被主要通过叶面积改变雨滴直径,通过株高改变降雨高度,对降雨进行再分配,进而改变雨滴动能.叶面积系数越小、株高越低,植被对溅蚀的阻挡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89.
重庆四面山5种人工林保土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的保土功能是其生态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对重庆四面山5种林分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保土功能指标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林分保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差异,其中保土综合能力最强的林分类型是杉木 马尾松 木荷针阔混交林(其综合评定值为1.158 1),杉木 马尾松针叶混交林(1.415 2)和石栎 木荷阔叶混交林(1.459 5)差别不大,杉木纯林(2.558 0)保土综合能力最弱,明显弱于其他林分。从排序可看出,树种组成丰富、枯落物储量多的针阔混交林保土能力最强,要优于针叶混交林或阔叶混交林,单一针叶林保土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190.
城郊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城郊水土保持目的的多样性,其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也存在着复杂性。该文以北京郊区十三陵蓄能电站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治理为例,从安全效益、保健效益、景观视觉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旅游为特点的城郊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