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2篇
  8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以甬江流域镇海站1971-2015年逐时潮位资料为基础,选用适当的Copula函数建立镇海站年最高潮位与同期潮差的二维联合分布模型,通过组合风险分析法研究了镇海站设计高潮位和设计潮差的组合风险率,采用条件最可能组合法计算设计高潮位条件下机率最大潮差,通过最高潮位和潮差双重控制,同倍比缩放典型潮型,得到镇海站设计潮位过程线。结果表明:镇海站高潮位与潮差不具有同频率性,低频高潮位和低频潮差遭遇概率很小;各重现期设计高潮位对应的最可能潮差频率均为20%~50%。高潮位与条件最可能潮差双重控制的设计潮位过程使工程设计更偏安全,为设计潮位过程的推求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2.
叶菜类蔬菜收获过程中,由于菜叶比较脆弱,很难实现机械筛选。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通过大量的工作人员同时进行人工操作,完成摘除废叶、抖落根部泥土杂质、梳理戳放,以便进行后续的装箱或打捆。这样的收获方式费时、费力,并且收获后的整理品质很难保证一致。基于此,在叶菜类智能收割机的设计过程中,专门设计了柔性起伏振荡梳理机构。在收割刀完成收割后,蔬菜通过传输装置传输到振荡梳理机构的筛板上,通过振荡电机的运动,对蔬菜废叶和根部的泥土进行抖落操作;通过减速电机带动的梳理机构完成对蔬菜的梳理及根部的整齐戳放,以便进行后续的打捆或装箱收集作业。   相似文献   
203.
荞麦具有不同于普通谷物的收获特性,而两段式收获被认为是其最佳的机械化收获方式。目前,关于荞麦两段式捡拾收获的脱粒分离装置的试验研究鲜有报道。为此,在自行研制的切流-横轴流双滚筒捡拾收获试验平台上进行了荞麦的脱粒分离试验研究,即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了荞麦籽粒含水率、喂入量、脱粒滚筒线速度和脱粒间隙对破碎率、含杂率、损失率和脱分功率等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影响荞麦脱粒分离性能的试验因素重要性次序依次为籽粒含水率、脱粒间隙、滚筒线速度及喂入量;荞麦两段式捡拾收获最优的脱粒分离作业参数为籽粒含水率20%、脱粒间隙35 mm、脱粒滚筒线速度17.27 m/s、喂入量1.2 kg/s;最优脱粒分离作业参数下脱出物中各类杂余占比较小,表明装置适用于荞麦两段式捡拾收获的脱粒分离作业。研究可为两段式荞麦捡拾收获机的脱粒分离装置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和试验支持,对荞麦产业的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4.
叶菜类蔬菜收获过程中,由于菜叶比较脆弱,很难实现机械筛选。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通过大量的工作人员同时进行人工操作,完成摘除废叶、抖落根部泥土杂质、进行梳理戳放,以便进行后续的装箱或打捆。这样的收获方式费时、费力,并且收获后的整理品质很难保证一致。基于此,在叶菜类智能收割机的设计过程中,专门设计了起伏震荡梳理机构。在收割刀完成收割后,蔬菜通过传输装置传输到震荡梳理机构的筛板上,通过震荡电机的运动,对蔬菜废叶和根部的泥土进行抖落操作;通过减速电机带动的梳理机构完成对蔬菜的梳理以及根部的整齐戳放,以便进行后续的打捆或装箱收集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