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8篇
  12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以1991年、1998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度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模型,研究了漓江流域1991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于1991~2006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林地、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并转化为园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1991年以来,漓江流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园地的正向变化速度较大,而林地和草地的负向变化速度较大。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变化速率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度变化呈现波动特征;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1991~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降低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效益,林地向园地的转化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区域生态环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2.
在获得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AC4的基础上,以其为母本分别与不同基因型的2个耐抽薹大白菜自交系和2个易抽薹自交系杂交,利用根尖染色体计数法结合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相对于大白菜的特异分子标记鉴定,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在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分别获得了2个2n = 21和2个2n = 20植株。抽薹现蕾时间鉴定结果表明每个杂交组合后代中2n = 21的植株均较2n = 20的植株抽薹现蕾时间推迟。对杂交后代及其父本植株中BrFLCs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rFLCs基因表达量不是影响大白菜抽薹现蕾的唯一主要因素,基因组背景对抽薹现蕾时间效应大于BrFLCs基因,同时外源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的添加对BrFLCs基因表达的效应受大白菜基因组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不同组分体外成熟培养基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试验从健康绵羊卵巢中分离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将分离的COCs分为V-FSH+LH+E2+FBS组、V-FSH+FBS组、V-FSH+LH+E2+BSA组、P-FSH+LH+E2+FBS组、P-FSH+FBS组、P-FSH+LH+E2+BSA组,每组分别添加以V-促卵泡素(FSH,垂体中提纯的FSH)和P-FSH(体外基因重组表达的FSH)为基础设计的体外成熟培养基以进行体外成熟试验,即各组依次添加V-FSH+促黄体素(LH)+雌激素(E2)+胎牛血清(FBS)、V-FSH+FBS、V-FSH+LH+E2+牛血清白蛋白(BSA)、P-FSH+LH+E2+FBS、P-FSH+FBS、P-FSH+LH+E2+BSA体外成熟培养基,体外成熟后检测各组卵丘扩展指数(CEI)、第一极体排出率、卵母细胞氧化还原态、乳酸生成量、葡萄糖消耗量、ATP生成量;...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2017年种交会上提供的辣椒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8个表现突出的辣椒品种,分别为龙鼎1号、长辣208、明山大椒王、天椒4号、椒龙、新椒-3号、华椒1号、景尖椒720。这8个品种田间表现好,平均每667米~2前期产量1 600千克以上,平均每667米~2总产量4 685千克以上,适合在新疆北疆地区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05.
毛竹是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一种典型的森林资源,其扩张已引发了多方面的生态问题,但是目前关于氮沉降背景下毛竹扩张引起的土壤N_2O和CO_2气体排放变化的研究甚少,且无原位观测数据。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江西庐山毛竹纯林、毛竹扩张形成的毛竹-日本柳杉混交林及日本柳杉纯林3种林分土壤的N_2O和CO_2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混交林土壤的NH_4~+-N含量、NO_3~--N含量及pH分别为14.39mg·kg~(-1)、8.65mg·kg~(-1)、4.88,显著高于日本柳杉纯林的9.75 mg·kg~(-1)、5.58 mg·kg~(-1)、4.05,但是混交林土壤DOC含量(236.5 mg·kg~(-1))却显著低于日本柳杉纯林(382.0mg·kg~(-1))。(2)混交林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393.6mg·m~(-2))显著高于毛竹纯林(202.5mg·m~(-2))和日本柳杉纯林(192.8mg·m~(-2)),混交林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4 655 g·m~(-2))显著高于日本柳杉纯林(2 815 g·m~(-2))。(3)模拟氮沉降未对3种林分类型土壤的CO_2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但明显增加了混交林和日本柳杉纯林的N_2O累积排放量。本研究表明:毛竹扩张不同阶段土壤的理化性质、N_2O及CO_2排放表现出不同特征。毛竹扩张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土壤N_2O和CO_2的排放量,但是完全扩张后N_2O排放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CO_2的排放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时,氮沉降促进了毛竹未扩张和扩张初期土壤的N_2O排放,而对CO_2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管理亚热带毛竹扩张时,必须明确考虑这些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韦塞尔斯布朗病(Wesselsbren disease)是一种经昆虫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厌食、白细胞减少,怀孕母羊流产和新生羔羊的高度死亡率。 本病最早是1954年在南非的韦塞尔斯布朗山区绵羊中发现。之后,津巴布韦、莫桑  相似文献   
107.
108.
小麦全蚀病是河北省植物检疫对象,也是近两年严重威胁我省小麦生产安全的危险性新生病害。此病一旦发生,蔓延速度极快,一般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发病地块田间形成大量的“枯白穗”,一般减产15%~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以邢台市为例,小麦全蚀病2002年在南和县首次发生,面积133.33hm^2;2004年隆尧、宁晋、清河等县又相继发生,2005年迅速扩展为8个县,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烧结温度和ZrO_2掺量对ZnO压敏电阻微观结构和电气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固相烧结法得到不同烧结温度以及不同ZrO_2掺杂下的ZnO电阻。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能谱分析(EDS)研究了ZnO电阻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以及相位结构,并测量了试品的体密度、电位梯度、残压比、非线性系数以及泄漏电流。研究结果表明,ZrO_2以独立的第二相形态独立存在于氧化锌晶粒之间,可以起到限制晶粒生长,提高电位梯度的作用。随着ZrO_2掺杂量的不断增加,晶界层中的Mn,Sb,Co,Cr等元素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ZrO_2掺杂量超过1%时,ZnO电阻片电气性能急剧下降。随着烧结温度的不断增加,ZnO电阻片晶粒尺寸增大,电位梯度减小。当烧结温度高于1200℃时,部分ZrO_2由单斜晶相转化为立方晶相,同时氧化锌孔隙率增加,导致非线性系数减小,残压比与泄漏电流增加。当烧结温度为1150℃,ZrO_2掺杂量为1%时,ZnO压敏电阻达到整体最优电气性能:电位梯度E_(1mA)=420 V/mm,非线性系数α=58,残压比C_R=1.87,泄漏电流I_L=3μA。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高性能氧化锌电阻片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Fe-Ce/白云石催化剂,运用SEM和XRD检测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自行搭建的固定床气化炉试验台上进行高温水蒸气催化气化试验,研究了助剂含量、气化温度等因素对松木棒水蒸气气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剂使用次数对气体组分和催化剂积碳沉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助剂Fe和Ce能够很好地负载于白云石上,助剂负载量为8%Fe-2%Ce的催化剂气化效果较好。用该催化剂进行不同温度的松木棒水蒸气气化试验,温度从750℃升高至950℃,产气率、产氢率分别由750℃的1.05m3/kg和31.67g/kg提高到900℃的1.56m3/kg和65.39g/kg,与无催化剂的气化试验相比,900℃的产气率、产氢率分别增加了0.15m3/kg和16.27g/kg,氢气体积分数由39.02%升高至46.95%。在800℃时对催化剂进行重复利用3次气化试验,氢气体积分数由第1次的40.34%降低至第2次的38.97%和第3次的34.95%,积碳量由第1次的21.55mg/g升至第3次的31.61mg/g,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