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4篇
  9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肥料管理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特征和方式。【方法】在水稻收获后,对长期不同肥料处理小区,具体包括不施肥(CK),仅施氮肥(N),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肥(NP)和均衡施肥(NPK),进行杂草群落调查。分析杂草密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H’,均匀度指数Pielou-EJ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DMG,并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杂草总密度的排列次序为NP>CK>N>NK>NPK,稻槎菜,牛繁缕,菵草和大巢菜是主要农田杂草。氮磷养分亏缺提高了杂草多样性,Shannon-H’指数排序为CK>NK>PK>N>NP>NPK。主成分1、2的特征值分别为0.498和0.235,稻槎菜,野老鹳草,异型莎草和菵草与主成分1夹角较小,能更多地解释主成分1。对提取的主成分1、2值与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回归分析,其中有效氮、磷与主成分1值回归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6(P<0.05),主成分2值与土壤养分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太湖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盈亏决定了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氮磷亏缺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高于氮磷钾均衡施肥,且土壤氮含量对杂草群落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62.
PBAT与PPC是化学合成型全生物可降解材料,也是目前地膜可降解材料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重点探讨PBAT和PPC材料可降解地膜的实际使用效果。设置PBAT-PPC地膜、PBAT-PPC-BioM地膜、传统PE地膜和露地对照NoFilm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同地膜处理对地表温度、杂草和豇豆产量的影响,并评估地膜降解性能和最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PBAT-PPC地膜可有效提高5—7月份地表温度0.9ºC,降低7—8月份地表温度0.2~1.6ºC。PBAT-PPC地膜与PBAT-PPC-BioM地膜均能显著提高了豇豆产量,分别较不覆膜对照处理产量提高37%和22%。PBAT-PPC地膜与PE地膜的杂草产量无显著差异,较露地杂草降低45%。试验期内,可降解地膜降解等级达到4~5,满足后期翻耕回田要求。效益分析表明,尽管可降解地膜成本较高,但增产效果显著,整体收益高于无地膜对照,且无环境风险。综上所述,基于PBAT和PPC的可降解地膜性能优异,在豇豆生产中增效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3.
为解决太仓市农膜残留及回收问题,明确造成当前农膜残留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定位点采样、问卷调查、关键信息人访谈等手段,对太仓市15个典型覆膜蔬菜区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作物种植前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总量平均值为9.81 kg/hm2,种植后为9.55 kg/hm2,总体上属于低污染区,太仓市年均地膜残留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调研与综合分析发现,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总量主要受地膜覆盖年限、蔬菜品种、农膜回收方式、作物种植方式以及地膜质量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种植方式和回收方式对农膜残留量的影响大于种植作物类型,是影响农膜残留量最为主要的因素。加强农膜回收可促进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主体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