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7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在96 h-LC50的1/10、1/20、1/40及1/80作用剂量下慢性暴露,毒死蜱和三唑磷对斑马鱼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抑制及两种农药在鱼体的富集作用,并研究解除30 d后酶活性的恢复.结果表明,随暴露剂量增大、暴露时间延长,农药对AChE活性抑制越强.在96 h-LC50的1/10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30 d,毒死蜱和三唑磷处理组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分别为对照的42.25%和31.80%.毒死蜱不同剂量处理组酶活性在解除药剂后30 d均可恢复到对照的90%以上,而三唑磷高剂量处理组(96 h-LC50的1/10和1/20)分别只有对照的74.91%和71.46%.毒死蜱极容易在鱼体富集,慢性暴露30 d富集系数达260.91~1 320.03 L·kg-1,而三唑磷仅为8.23~26.84 L·kg-1.  相似文献   
82.
气质联用测定鱼体内毒死蜱和二嗪农生物富集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匀浆萃取结合氟罗里硅土小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鱼体不同组织中二嗪农和毒死蜱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鲤鱼对2种农药的生物富集量测定.建立的测定方法对毒死蜱和二嗪农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01 mg/kg和0.005 mg/kg,在添加浓度为0.05~1.00 mg/kg时,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0%~105%.经10 d培养,鲤鱼肉、肝脏和鳃对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均有很强的富集作用,鱼鳃中富集农药量最大,鱼体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高于二嗪农.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浓度分别为0.013~0.140 mg/L和0.130~1.100 mg/L时,鱼肉、肝和鳃对毒死蜱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00.23~277.98 L/kg,120.51~264.43 L/kg和159.40~534.65 L/kg;而对二嗪农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8.04~64.22 L/kg,24.04~46.77 L/kg和45.92~65.79 L/kg.  相似文献   
83.
阿维菌素与吡虫啉、三唑磷对泽蛙蝌蚪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吡虫啉、三唑磷及其混配组合对泽蛙(Rana limnocharis)蝌蚪的急性毒性,并用联合作用系数法评价阿维菌素与吡虫啉、三唑磷混配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三唑磷96 h对泽蛙蝌蚪的96 h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0275、88.6229、10.8760 mg/L,急性毒性大小为阿维菌素>三唑磷>吡虫啉。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按1∶17的体积比混配后48 h、72 h、96 h对泽蛙蝌蚪的毒性属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三唑磷按1∶99的体积比混配后24 h、48 h对泽蛙蝌蚪的毒性属增效作用,72 h、96 h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84.
梨中吡虫啉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一种适用于梨样品中吡虫啉低残留快速检测的方法,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当采用ODS C18色谱柱,以乙腈∶水=40∶60(体积比)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8 nm,梨中吡虫啉回收率为83.3%~116.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06%.该方法吡虫啉回收率高且相对偏差小,适合于对梨中吡虫啉残留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85.
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带、不同施药季节条件下杀虫剂噻嗪酮在南京、南宁地区茶园环境中的残留行为,并进行环境影响因素(降水、温度)分析,药剂的作物适用性及区域适用性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植地域MRL值制定的依据。结果表明,噻嗪酮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残留行为不同。同季节施药后在两地茶叶上的消解规律相近,统计分析表明两地区的残留消解行为无显著性差异,半衰期为3.97~4.69 d;不同施药季节的降水及气温均可显著影响噻嗪酮在茶叶上的残留状态,降水可明显减少其残留量,而低温则可延长其残留半衰期;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受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大,在南京、南宁地区的半衰期相近,但消解过程差异显著,半衰期为10.34~29.96 d。除2008年南京地区外,其他地区与年份不同处理剂量的噻嗪酮药后7 d在茶叶上的残留量均小于10 mg.kg-1,据此并参考国内外噻嗪酮MRL值的制定情况,建议延用国标(GB/T8321.6—2000)的MRL值10 mg.kg-1,建议噻嗪酮在茶叶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86.
农药的田间药效、环境残留行为(包括MRL值的限定)及对人的健康风险评估是农药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管理与评估农药的重要基础,而这其中对试验作物状态的准确标准化描述是统一这3方面研究数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兔抗甲胺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水溶性碳化二亚胺法(EDC),将MTP与牛血清蛋白(BSA)、人血清蛋白(HSA)和鸡卵清蛋白(OVA)共价偶联,分别合成免疫抗原MTP?BSA、MTP?HSA和包被抗原甲胺磷?鸡卵清蛋白(MTP?OVA),用合成的免疫抗原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免疫,制得抗血清经鉴定确证为兔抗MTP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AB),效价分别为1∶15?000和1∶12?000.  相似文献   
88.
对硫磷抗体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降解对硫磷,得到了具有氨基活性的半抗原化合物——对氨基对硫磷,再通过戊二醛法和重氮法使之与载体蛋白连接,分别获得了抗原Ⅰ和抗原Ⅱ,在其基础上制备了抗体Ⅰ和抗体Ⅱ。ELISA试验结果表明,抗体Ⅰ对对硫磷的识别能力较弱,但能识别对氨基对硫磷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抑制中浓度(IC50)为5.1ng/ml,最低检测限为2.4ng/ml;抗体Ⅱ对对氨基对硫磷的识别能力较弱,但对对硫磷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抑制中浓度(IC50)为5.2ng/ml,最低检测限为0.1ng/ml。  相似文献   
89.
江苏地区麦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江苏省赣榆县(苏北)、姜堰市(苏中)、武进市(苏南)三地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水平,并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敏感阶段;同时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高于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90.
果蔬农残速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目前普遍使用的农残快速检测技术———酶抑制法,研究建立车载检测平台中样品前处理方法、配套样品净化与快速检测设备,探索适宜在车载检测平台上应用的果蔬农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准确率。检测结果通过气谱验证,准确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