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6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饲料粉碎机必须固定安装,而粉碎机皮带轮与动力机皮带轮的轴线应平行,两传动皮带轮槽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否则,不但加速机件磨损。而且容易掉皮带,如果需要改制皮带轮,必须经过计算而满足粉碎机主轴转速的需要,不可随意提高主轴转数,当超过转数额定值15%时,将引起机器剧烈振动。每次使用之前,  相似文献   
22.
旱地大豆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全膜微垄沟播技术是由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提出的一项旱作农业创新技术,其要点是在地表起等间距微垄,并在垄与垄之间形成集雨沟槽,然后用地膜全地面覆盖,在沟内播种作物。该技术体系集垄面雨水集流、覆膜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于一体,能大幅度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率、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极其显著,适用于大豆、西葫芦等中等密植作物或蔬菜。同时,全膜覆盖强化了地膜的增温功能,能够促进大豆生长发育,促进大豆早熟和扩大大豆种植区域。为在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大豆全膜微垄沟播技术,特制定本规程。  相似文献   
23.
宽幅匀播与常规条播春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景泰县进行的春小麦宽幅匀播简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宽幅匀播比常规条播3 a平均增产9.6%。对宽幅匀播行距、密度的两种典型组合模式进行分析认为,行距26 cm搭配基本苗699万苗/hm~2比常规条播增产9.9%;行距20 cm搭配基本苗781万苗/hm~2比常规条播增产10.2%。2种模式均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4.
土壤水分含量与春小麦营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5.
旱地糜子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甘肃省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之后又一旱作农业重大创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旱地密植作物生长期缺水和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从播前准备、覆膜盖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旱地糜子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甘肃省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种子分散式粒播的小麦栽培技术。该技术可避免小麦群体争肥、争水、争光照,实现分蘖粗壮、根系发达、增加穗粒重、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7.
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前期,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拔节—孕穗期0~2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提高4.6~5.2个百分点,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提高2.2~2.3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增加29.0~48.0 mm,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增加12.9~20.4 mm。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农田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4.1%,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1.0%;使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9.58 kg·mm-1·hm-2,平均达到18.33 kg·mm-1·hm-2,在旱作小麦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8.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0、1.29,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玉米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41、1.40,具有极显著的产量间作优势;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明显,玉米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极显著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地上部因素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中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当玉米不覆膜时分别为75%、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当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地上部与地下部贡献相等(各占50%);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氮、钾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具有同等重要性(各占50%),对磷吸收的贡献分别占55%与45%。  相似文献   
29.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0~4.0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9.5~51.3 mm,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33.9~39.6 mm,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0~26.9 mm,正是由于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0.1%,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5.93 kg/(mm.hm2),平均达到33.63 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30.
甘肃省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我省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之后又一旱作农业重大创新技术。该技术有效解决了旱地小麦生长期缺水和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传统地膜小麦播种穴与幼苗错位、出苗率低、人工放苗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被全国小麦专家称为“甘谷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解决的是玉米等稀植作物的抗旱、增产问题,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解决的是小麦等密植作物的抗旱、增产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丰富和完善了我省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