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试验采用SBBR-小球藻-铜钱草组合工艺对猪场沼液进行了净化处理,研究了组合工艺启动和运行中污染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沼液经SBBR反应器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透光性改善,可用于培养小球藻,经小球藻培养系统处理后沼液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下降,再经过放养泥鳅的铜钱草水培系统净化,出水COD,NH_4~+-N,TN,TP浓度分别在48.73 mg·L~(-1),6.47 mg·L~(-1),14.61 mg·L~(-1),0.90 mg·L~(-1)以下,沼液中COD,NH_4~+-N,TN,TP总去除率平均达到97.51%,99.11%,98.28%和97.28%。组合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稳定性好,能有效地去除沼液中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62.
通过构建海水水族箱,分析其内过滤、温控等系统的构建模式,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大型海藻、鱼类等生物的优化配置、生长模式和景观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根据水族市场调研结果进行系统内动植物配置,主要动物数量比为清洁虾∶珊瑚=5∶1,大型海藻体积比为红藻门∶绿藻门∶褐藻门=7∶5∶3;为期一年的实验期间系统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稳定期水体硬度平均为5 159 mg/L,TN和TP分别为28.38μmol/L和6.09μmol/L,达到海水水质Ⅱ类标准,适合海水养殖;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系统运行效果,R=8.54系统稳定性介于中度和高度稳定之间,生物多样性是其稳定性的决定因素。稳定的海水养殖系统可减少维护时间和费用,为动植物繁育研究提供实验场所,实现科研、经济、稳定、美观等多重效果,系统构建和模式开发为"经济—生态—人文"生活理念的认同和推广提供了客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太湖翘嘴鲌的生物学特性和条件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太湖附近水域翘嘴鲌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其生长的条件因素,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湖州南太湖张家船附近共采集120尾翘嘴鲌样品.通过对这些鱼类样品的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以及鱼体剖开后的雌雄判别等鱼类学中几种比较常见的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和比较,应用生物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这2年间南太湖地区翘嘴鲌的生物学特征和条件状况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南太湖地区翘嘴鲌的体长、体重在年际间有变化,而且通过统计学研究表明年际间的拟合关系有变化;(2)南太湖附近水域翘嘴鲌的生殖特征在年际间有变化,体长、体重和性腺重的相关性都极显著,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3)影响翘嘴鲌自生长的周围条件状况在年际间也有变化,主要通过条件指数对翘嘴鲌的条件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在相同体长范围内,年际间的条件指数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64.
于2000年6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雄性附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青蟹雄体输精管在第八胸节通向一个短的肌肉质的阴茎开口。第一腹肢由一个基部原肢和一个延长的内肢组成,表皮环包,形成一个交接管。第二腹肢吻合这个表皮管,而阴茎则放在内肢的基部侧面。交配时,阴茎在肌肉作用下,精液射到第一腹肢的射精管中,射出物在第二腹肢的活塞样的泵作用下,沿着管腔向里推进。第一腹肢顶端侧扁状、具侧缝,前部表面具棘突状和腺体孔,弯曲部棘较大。侧缝处具细长的棘和羽状刚毛,刚毛基部为杯状凹陷。  相似文献   
65.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环境治理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投放食藻虫控藻,提高水体透明度,继而采取以恢复沉水植被为重点的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修复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食藻虫控藻引导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在以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圆明园凤麟洲于2007年9月至11月,方河、鉴碧亭、玉玲珑馆3个景观水体于2008年4月至6月分别实施了食藻虫控藻引导的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实施后水质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等主要水质指标均有极大改善。修复后,水体浊度仅为1~2NTU,COD为6~11 mg/L,TN为0.28~0.98 mg/L,TP为0.019~0.044 mg/L, Chla为2.1~8.5 mg/m3。与修复前相比,浊度、COD、TN、TP分别下降了74%~99%、63%~87%、77%~85%、77%~85%,水质从V-劣V类改善为II-Ⅲ类。  相似文献   
66.
对太湖产,天津产两个大银鱼生态群生态学特性比较结果:可数可量性状指标差异很小,属于同一品种;具有相似的生长规律,但太湖生态群的生长性能要优于天津生态群;从繁殖力指标分析,太湖生态群的繁殖力高于天津生态群,两种大银鱼生态种群具有相似的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7.
不同纬度太湖新银鱼的食性比较及其饵料生物学容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不同纬度水体中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的食谱,喜食种类和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同时对其饵料生物学容量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8.
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以叶绿素a、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等为主要水质指标,选用营养状态指数生物指示法对上海市7个周边区的16条农村河道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河道均已经达到富营养化,按4项主要水质指标评价,16条农村河道已无I类水。秋冬季15条河道总氮含量处于劣Ⅴ类水质,夏季也有10条处在这个水平;总磷含量呈现劣Ⅴ类水的河道在冬季明显较多,达到13条,夏季次之为7条,而秋季大约有9条河的总磷含量处在Ⅲ类水;氨氮含量在春冬季分别有9条和10条河道处在劣Ⅴ类,但夏季  相似文献   
69.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和水体条件孕育了独特的鱼类资源。青海湖及其附属的河流、淡水湖泊水体中生长着6种鱼类:即青海湖裸鲤、甘子河裸鲤和4种高原鳅,其中:青海湖裸鲤是水生生物的主体。青海湖裸鲤体形大,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渔业捕捞价值,成为青海省渔业的主要捕捞开发对象。青海湖裸鲤在来开发期的资源量为19.9万吨:上世纪60年代初,青海湖裸鲤的资源量在7.5万吨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里18吨(1960-1961年),到2004年渔业资源的数量5017吨,平均每平方公里1.08吨。比在未开发期的资源量减少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