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1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345篇
林业   229篇
农学   345篇
基础科学   221篇
  434篇
综合类   989篇
农作物   182篇
水产渔业   143篇
畜牧兽医   395篇
园艺   97篇
植物保护   22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植物叶片表面结构对雾滴沉积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雾滴在不同结构叶片表面沉积效果差异,试验研究138.2、176.5、209.1、235.1和283.7μm 5个粒径雾滴在毛刺、蜡质和粗糙3种表面的沉积效果,分析了各类叶片表面在与水平面呈0°、15°、30°、45°、60°和75°6个夹角时的沉积差异。对叶面结构、叶片倾角和雾滴粒径3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喷量相同的情况下,雾滴在蜡质及粗糙叶面沉积率随雾滴粒径增大而减小,在毛刺叶片表面,当雾滴粒径大于231.5μm时,药液沉积率随雾滴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更为明显。在毛刺和粗糙叶片表面,药液沉积率随叶面倾角增大而减小;而在蜡质叶面,倾角大于45°时,沉积率会产生一次突增并超过较小倾角时的雾滴沉积率。叶片倾角对雾滴沉积率影响最大,叶面结构次之,雾滴粒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砒砂岩和沙是毛乌素沙地的两种主要物质,是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当地被称为"两害"。针对如何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的技术问题,开展了砒砂岩和沙不同配比混合后的"复配土"特性研究,并在富平县及榆阳工程示范区进行了作物试种,均已取得良好成效。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分别适宜在砒砂岩与沙为1:2和1:5的复配土中生长。对大田试种后的土壤肥力水平与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均符合种植标准。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作物遥感识别精度,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之间的邻域空间关系,提出农作物遥感识别偏差修正的地统计学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目标地物的光谱特征与空间信息,以类别隶属度偏差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类别指示向量和类别后验概率向量之间的差异实现目标地物的类别隶属度偏差量化,然后对训练样本的类别隶属度偏差进行变异函数建模,并采用带局部均值的简单克里格插值方法预测总体类别隶属度偏差,之后用总体偏差的预测值对光谱分类所得的类别后验概率进行修正,重新确定识别结果,实现农作物遥感识别的偏差修正。以安徽省南部的一景 SPOT-5影像覆盖范围为研究区,选择2块典型区域分别作为试验区和验证区,以一季稻和晚稻为目标农作物,以支持向量机作为光谱分类的分类器,建立了水稻遥感识别的偏差修正流程;采用地面实测数据对修正效果进行评估,并与最大似然分类、模糊分类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能够达到90%以上,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总体精度提高了近14%;且该方法能够大幅提高一季稻和晚稻的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有效改善了研究区的水稻识别结果,可以为中国南方复杂种植条件下的水稻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combine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wo temperature regimes (14/11 ℃, 17/14 ℃ day/night) and duration of postinoculation high humidity on progression of white leaf spot, caused by Neo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e, in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at each of two different plant growth stages. Overall, percentage disease indic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high humidity duration, plant growth stage, and host cultivar (all p < 0.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two-way interactions of temperature regime with plant age (p < 0.001) and with host cultivar (p < 0.01), and significant three-way interactions of high humidity duration with growth stage and host cultivar (p = 0.01) and with temperature and host cultivar (p = 0.03). At cotyledon stage, mean percentage cotyledon disease index was 38.2 at 17/14 ℃ day/night, and 33.1 at 14/11 ℃. At fourth leaf stage, mean percentage leaf disease index was 32.0 at 14/11 ℃ but 17.5 at 17/14 ℃. Disease sever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uration of high humidity. Results explain why this disease is more prevalent and severe in Australia following longer durations of high humidity; why disease at cotyledon stage is largely independent of temperature if seasonal temperature ranges between 11 and 17 ℃; and why more severe leaf infection (e.g., at fourth leaf stage) can be attributed to cooling winter conditions between autumn and winter. Studies suggest current/predicted climate changes across southern Australia of increasingly warmer autumn-winter temperatures and decreasing growing-season (May–August) precipitation will lessen severity of future epidemics.  相似文献   
995.
唐涛  赵明平  黄生空  王培  符伟 《植物保护》2021,47(4):282-287
柑橘全爪螨 Panonychus citri 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螨, 已对多种常用杀螨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有效控制该害螨的危害, 本研究于2017年-2018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30%乙唑螨腈SC?240 g/L螺螨酯SC?1.8%阿维菌素EC及43%联苯肼酯SC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柑橘树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浓度下, 叶面喷施1次上述药剂均对柑橘树安全?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及30%乙唑螨腈SC能有效控制柑橘全爪螨危害, 速效性好, 持效期长达30 d, 药后1~3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55%~100%和81.21%~98.30%?240 g/L螺螨酯SC和43%联苯肼酯SC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较好, 速效性一般而持效期可达30 d, 药后1~3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15%~91.55%和64.63%~88.46%?1.8%阿维菌素EC难以控制柑橘全爪螨危害, 速效性较差, 持效期约15 d; 药后1~30 d对该害螨的防治效果为57.08%~83.39%?综上所述, 在柑橘生产实践中, 为有效控制柑橘全爪螨为害, 应于害螨初发期叶面喷施1次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 75 mg/kg或30%乙唑螨腈SC 100 mg/kg?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黏虫和劳氏黏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利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2015年-2019年两种害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 并对两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2015年-2019年间在河南原阳监测的黏虫和劳氏黏虫成虫均发生4代?两种成虫在原阳的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 黏虫以第一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5.4%~93.6%, 主要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劳氏黏虫以第三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4%~87.8%, 主要发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本研究为河南省原阳地区黏虫和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从黑尾近红鲌发表的4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及其杂交后选育的F4代,即鲌鲂“先锋2号”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82、4.273、4.27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482、2.803和3.08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12、0.380和0.50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9、0.474和0.656;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08、0.414和0.572。鲌鲂“先锋2号”与母本团头鲂的遗传距离为0.2709,小于与父本黑尾近红鲌的遗传距离(0.538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母本聚为一支。鲌鲂“先锋2号”从母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研究结果将为研究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鲌亚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位于刀鲚洄游区间的上段,生态环境优良,为掌握其刀鲚资源现状,于2018年4-7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刀鲚资源密度分别为(0.09±0.07)尾/(104 m3)和(4.46±3.43) g/(104 m3);刀鲚体长优势组为250~300 mm,体重优势组为<50 g。整体上,保护区刀鲚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刀鲚小型化趋势明显。刀鲚洄游的时间特征显示,长江安庆段刀鲚主要洄游期为4月初至7月,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洄游后期刀鲚规格有增大趋势。空间上,刀鲚资源密度表现为保护区核心区高于实验区。此外,刀鲚性别和性腺发育情况抽样结果显示,整体上刀鲚雌雄比为1.02:1,但时间上雌雄比变幅较大,早期雄性个体较多,后期雌性个体较多,雌雄性腺主要发育期均为III期,6月开始出现发育至V期的个体;此外本研究捕获到摄食刀鲚,其数量占比为6.38%。本研究积累了长江禁捕前保护区刀鲚资源的系统数据,旨为后期刀鲚资源恢复评估和保护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以中密度纤维板和聚氯乙烯贴面中密度纤维板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手持VOC检测仪分别检测0.015 m3小环境舱和1 m3大环境舱中两种板材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释放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板材在大、小环境舱中TVOC释放速率衰减趋势相同,说明舱体内气体混合的均匀性不会受到舱体容积的影响;大、小环境舱检测数据相关性很好,但是存在偏差,相对偏差在10%左右,小环境舱检测结果略高于大环境舱.  相似文献   
1000.
White, blue, black and purple red wheat bran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ultrafine grinding to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0.5–100 μm. The effects of wheat bran addition on the qualities of dry Chinese noodles were investigated. Rapid Visco Analyze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eak viscosity, hot paste viscosity, cool paste viscosity, breakdown viscosity and setback viscosity of the blend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bran levels from 2.0% to 6.0% (P < 0.05). Color of dough sheet (L*) de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wheat bran, while a* and b* values increased distinctly. Water absorption and firmness of the cooked noodles showed up trends with increasing addition of bran, while cooking loss showed a downtrend.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rate decreased when bran addition was 2.0%, but increased when bran addition reached 4.0%–6.0%. Storage modulus (E′) and loss modulus (E″)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with increases in bran addition at frequencies of 0.1–10 Hz. SEM revealed that bran presence could slightly decrease surface connectivity between starch granules and gluten. It is possible to produce fiber-rich noodles by using 2.0%–6.0% ultrafine-ground bran in wheat fl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