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重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4种饲粮蛋白质水平(41%、46%、50%和55%,即Ⅰ、Ⅱ、Ⅲ和Ⅳ组)的单因素实验74 d,研究蛋白营养变化对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增重率的提高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先快后慢,Ⅲ、Ⅳ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Ⅰ、Ⅱ组18.48%-65.95% (P<0.01),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则相应下降,Ⅱ、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Ⅰ组25.64%、28.21% (P<0.01),Ⅱ、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2)实验鱼氨氮排泄率与饲粮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即随饲粮蛋白水平提高,实验鱼氨氮排泄率呈先缓增后趋平稳趋势,饲粮蛋白含量超过50%时,排泄率急剧上升.氨氮排泄率呈明显昼夜节律性,即摄食后排泄率逐渐升高,6-8 h达排泄高峰,后逐渐降低,以此周期性循环.早投喂后6h各组排泄率达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17.95%-35.07% (P<0.01);晚投喂后8h各组排泄率达ld内第2次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31.27% (P<0.01),显著高于Ⅱ组14.25% (P<0.05);(3) 17种常见氨基酸在各处理组鱼肌肉内含量丰富,总量均高于65 mg/l00 mg,且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呈渐增趋势,其中,Ⅲ、Ⅳ组无论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还是鲜味氨基酸含量,均略高于Ⅰ、Ⅱ组,但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蛋白含量变化对实验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无显著影响.总之,饲粮蛋白水平过高,不能显著改善生长性能,却会显著提高氨氮排泄;同时,既不能改变肌肉氨基酸比例,也难以显著增加肌肉氨基酸积累.研究表明,大菱鲆幼鱼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45%-50%.  相似文献   
62.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21年2月7—9日云南西双版纳一次冬季暴雨天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稳定持久位于90°E附近南支槽和脊线位于15°N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维持经向型环流是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2)中低层切变线和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将充沛的水汽输送至西双版纳上空急剧辐合抬升是暴雨发生的主要机制;(3)逆温干暖盖储能作用使得水汽和热量积聚和500 hPa干冷空气侵入是有利的热力层结不稳定条件;(4)暴雨位于700 hPa急流核前沿辐合区内,暴雨移动路径与急流移动方向相一致;水汽强辐合区和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3.
中国芦花鸡中出现马立克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鸡种--芦花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情况.山东某养殖场散养的芦花鸡,于开产前出现颜面苍白,机体进行性消瘦,瘫痪,最后衰竭死亡,死亡率达10%.经大体剖检发现,病鸡的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在肝、肾等器官出现散在的肿瘤样结节,经组织学检查发现,增生的病灶中心为多种细胞成分,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用I型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 , MD) 的特异性引物132 bpr(132 bp repeat)进行PCR检测,阳性率为88.9%(8/9);3 个阳性PCR产物测序,其基因序列与MDVGA原型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89%、97.96%和97.52%,上述检测表明此肿瘤是由MDV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64.
预制菜在加工、贮藏、流通销售等过程中,温度波动会诱发冻融循环。冻融循环使预制菜中冰晶生长,从而对蛋白质活性、微生物生长、酶活化等造成影响,降低预制菜的食用和商业价值。为深入了解冻融循环对预制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冻融的两个技术环节,总结了冻融对预制菜的影响,得出不同添加物应用到冻融预制菜中能很好地改善预制菜的品质,为冻融预制菜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农作物种子老化是影响种子安全生产和储藏的重要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种子活力中最具威胁性的因素之一。选育耐老化品种是防治种子老化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对国内外农作物种子老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总结了近五年来农作物耐老化种质资源的鉴定、耐老化基因的挖掘以及农作物耐老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并对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提出了进一步展望,为今后开展作物种子老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选育高活力新品种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6.
美国先锋公司育成的玉米品种以其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耐密、脱水快和茎秆坚韧等优点,且具有适应机械化和玉米产业化要求的优势,自2000年起在我国迅速推广应用,对我国玉米种业市场造成了强力的冲击。从美国先锋公司玉米品种在我国的审定情况、推广应用及品种间的系谱关系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明确美国先锋公司玉米种质资源在我国玉米产业中的发展历程和优势,为我国培育优良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种、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67.
试验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分析饲料生产中蛋白质原料配料保真现状,并对配料误差存在原因进行探讨,旨在为饲料企业配料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收集两家饲料厂(饲料厂A、B)2015年仔猪料中豆粕、鱼粉和膨化大豆3种蛋白质原料的配料设定值和实际称量值,应用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和生产过程能力评价方法对蛋白质原料的配料保真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饲料厂A豆粕、鱼粉和膨化大豆生产过程能力指数CPK分别为0.20、0.11和0.01,膨化大豆的配料保真度最差,且3种原料的配料实际称量值远高于设定值;饲料厂B豆粕、鱼粉和膨化大豆生产过程能力指数CPK分别为0.24、0.12和0.24,鱼粉的配料保真度最差,膨化大豆的配料过程存在失控情况;两家饲料厂的蛋白质原料配料误差均超过了饲料行业动态配料精度±0.3%FS的要求,配方保真性较差,需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综合分析两家饲料厂配方保真性差的原因是,配料秤工艺参数配置不合理,空中落料量和快慢进料量参数需进一步优化,饲料厂B存在人为操作错误。结果提示,应用SPC方法可较为直观的监控饲料配料过程,提升蛋白质原料的配料精度,减少蛋白质原料的浪费,降低饲料生产成本,从而提高饲料厂配料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8.
系列干重法(Dry-Weight-Rank Method,DWR)是一种通过矫正样方建立反演模型,大范围估测草地植物组成及生物量的方法。该技术最初普遍应用于栽培草地,极少用于天然草地。近年来,澳洲和欧洲逐渐将此项技术扩展。为证明该方法能否适用于我国天然草地的调查,本研究以甘南碌曲高寒草甸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典型草原为试验区,将DWR与样方技术(Conventional Method,CM)做比较。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中,以常规方法测定的优势种为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黑褐苔草(Carex atrofusca)、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以DWR方法测定的优势种为高山嵩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鹅绒委陵菜;典型草原以常规方法和DWR方法测定的优势种均为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且两种技术测得的高寒草甸地上总生物量(73.18 g·m-2,DWR;82.84 g·m-2,CM)差异不显著(P0.05),典型草原植被地上总生物量(89.67 g·m-2,DWR;88.10 g·m-2,CM)亦不显著(P0.05)。DWR方法在我国天然草地植被评估中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通过地统计学与方差分解等方法,对额济纳二道桥胡杨幼苗、幼树、成树以及微生境因子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生活史阶段和微生境异质性的影响,胡杨幼苗趋于聚集分布,而幼树、成树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土壤全氮、含水率、全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胡杨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全盐含量呈负相关,而成树与土壤全氮、全盐显著正相关;环境因素与空间因素是影响胡杨种群分布格局的2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
肉种鸡马立克氏病的动态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株的1日龄肉种鸡,定期剖检,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肿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为目前复杂的禽肿瘤性疾病混合感染鉴别诊断及早期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结果表明,光镜下,感染后1周各组织器官主要为炎性变化或变化不明显;2周时,部分器官发现一种胞体较大,胞浆强嗜碱性,其细胞核只有极少或无详细结构的马立克氏病细胞,大部分组织器官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增生,增生程度日益加重,大脑有血管套现象;7周时,肌胃内动脉首先出现粥样硬化,在10~13周时,大脑等相继出现该变化。电镜下,肝脏肿瘤组织有大小不同的淋巴细胞和马立克氏病病毒,并见淋巴细胞的凋亡和核分裂相。本实验通过动态病理学研究发现,马立克氏病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MD肿瘤产生前早期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