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14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41.
中菏2号等杨树新品种选育和区域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是菏泽市营造农田林网、速生丰产林和四旁值树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约占全市树木总株数的70%左右。近十多年来,全市推广的杨树品种主要是Ⅰ-69杨、中林46,栽培品系太少,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不能满足加工对杨木的多种需求。1989年,引进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新培育的七个未测定的黑杨派杂种进行苗期和造林试验。同时以省内外引进一批已经鉴定的新品种,进行区域化试验,从中选育出适于菏泽市栽培的优良新无性系  相似文献   
14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生态学与地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最后指出了我国景观生态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其将来发展需要解决与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3.
基于通径分析的纯林结构特征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京山县太子山林场内马尾松、柏木和杉木3类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林分各结构因子与表层土壤养分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平均胸径和草本层盖度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成为影响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主导因素,影响土壤全磷含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叶面积指数(LAI)、林分年龄和林分密度,林分密度、凋落物现存量和LAI是影响土壤全钾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所选定的8个结构因子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73、0.907、0.859和0.878,说明8个结构因子能表达影响土壤养分含量众多因素中60%以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4.
针对不同工艺复合肥,在养分含量(N-P2O5-K2O∶15-15-15)相同的条件下,对盆栽玉米生长性状进行研究,探讨其不同工艺复合肥对盆栽玉米生长的影响,为不同工艺复合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2010~2012年玉米盆栽定位试验中,从玉米盆栽拔节期的株高、茎粗和SPAD值等生长性状来看,AZF工艺、硫酸氢钾法工艺和脲甲醛工艺复合肥处理对盆栽玉米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其他处理有利于盆栽玉米前期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在3年盆栽试验中AZF工艺、硫酸氢钾工艺和脲甲醛工艺复合肥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根干重、根长密度均较大,根系发达有利于土壤中营养元素和水分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5.
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TPS)是茶叶中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溶性复合多糖总称,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其降血糖和防治糖尿病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对近年来茶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下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6.
元谋干热河谷冲沟活跃沟头具有"跌坎陡立、内凹洞发育、溯源侵蚀剧烈"等特征,土体崩塌是沟头溯源侵蚀的主要过程之一。该文综合考虑沟头形态特征和裂缝发育等因素,基于力矩分析方法,模拟研究了干热河谷冲沟沟头土体稳定性。结果表明,沟头土体稳定性受土壤含水量、内凹洞发育高度、裂缝发育深度及其距沟壁的距离等多个因素影响。沟头土体稳定性系数,随土壤含水量和裂缝发育深度的增大呈显著指数函数降低,随内凹洞发育高度的增大呈显著线性函数降低,随裂缝发育距沟壁距离的增大呈二次多项式增大。以土壤含水量作为标准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发现沟头土体失稳崩塌时,崩塌体和崩塌面实测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模拟值的69.8%~87.6%和82.0%~95.5%,评价结果较为可靠。崩塌面土壤含水量与模拟值更为接近,说明裂缝发育对沟头土体稳定性非常重要。研究结果可为元谋干热河谷沟头土体崩塌预测及沟头治理措施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7.
建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激动剂药物筛选模型,并用该模型筛选出具有上调LDLR功能的黑茶品类。合成LDLR启动子片端(189bp),克隆入含有萤火虫荧光素梅报告基因的p GL3-basic载体中,构建了重组报告基因质粒p GL3-LDLR,以p RL-TK为内参质粒,瞬时转染人肝癌细胞Hep G2;以降脂药物辛伐他汀作为阳性对照物,优化反应条件,再应用该模型对8种黑茶水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对荧光素酶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且呈一定剂量的依赖性,Z′因子为0.72,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灵敏性和稳定性,成功地建立了靶向LDLR转录活性的双报告基因筛选体系,并发现待测黑茶均有一定的激动活性,其中金花天成茶对模型的激活值最高,激活值达1.761。  相似文献   
148.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0~<1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2.23 mg/(g·d)]高于10~20 cm土层[1.69 mg/(g·d)],但两土层间脲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2)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机碳含量、水解氮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pH值和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土壤脲酶活性的首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水分、结构因子(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容重和总孔隙度)和土壤碳氮因子(土壤有机碳、水解氮和全氮),其次为碳氮比。滇南森林管护中应注重土壤水分和结构的管理及土壤碳素和氮素的调节。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奠定基础,为制定森林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9.
为筛选适于纽荷尔脐橙规模化果园的省力化和轻简化栽培模式,选取传统栽培模式、宽行窄株小冠和宽行窄株篱壁式3种纽荷尔脐橙栽培模式,对不同栽培模式和冠层下的果实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栽培模式下的单果质量明显大于宽行窄株小冠和宽行窄株篱壁模式,上层单果质量达到(339.42±70.28) g;如不考虑层次差异,宽行窄株小冠模式的果形指数达到1.08±0.057,显著大于宽行窄株篱壁和传统栽培模式;宽行窄株篱壁模式的果实出汁率达到(51.07±3.84)%,显著高于宽行窄株小冠和传统栽培模式;宽行窄株小冠模式下,上层冠层的单果质量达(233.53±53.01) g,明显大于中层和下层;上层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中层的果皮厚度最大,达(0.52±0.079) cm,显著大于下层;下层的果实出汁率最高、果实Vc含量最低;中层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固酸比最低。宽行窄株篱壁模式下,上层的出汁率较下层偏低;中层的单果质量最大,上层的果皮厚度显著高于中下层。传统栽培模式下,单果质量和果皮厚度较大,上、中、下层没有显著差异,下层的果形指数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上、中、下层差异不显著;中层的固酸比最低;下层果实的Vc含量显著低于上层和中层;中层与下层的果实出汁率明显高于上层。本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果实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单果质量、果皮厚度、固酸比、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冠层层次对宽行窄株篱壁模式果实品质无显著影响,对宽行窄株小冠和传统栽培模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0.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模式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成为各个行业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智慧林业”的提出,智慧林业人才培养被纳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在调研就业市场对智慧林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18所林业院校中林学专业关于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情况,并以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基于智慧林业人才核心技能需求,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思路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