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榆小蠹虫,别名毛小蠹虫,属鞘翅目小蠹科。在乌鲁木齐地区1年发生2代,近几年在农12师西郊片区道路林的长枝榆上发生日趋加重。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7~4.5毫米,头部黑褐色,有刻点,额上生有黄褐色茸毛,触角锤状赤褐色。前胸黑褐色,前胸背板发达,背部散生梭形刻点并排列成行,背部生有稀疏的黄褐色短毛。鞘翅和3对足均为赤褐色并有光泽。腹部腹面从第2节起向背面端部收缩成斜削面,第2腹节中央有1个明显的瘤状突起。卵尖椭圆形,长径0.8毫米,短径0.5毫米左右,初产时白 相似文献
12.
韩国最近掀起了天然植物补钙热,利用辣椒叶和紫苏叶补钙成为最新选择。在韩国,吃烤肉有个习惯就是一定要用新鲜的蔬菜叶子来包住烤熟的鲜肉,用来解腻和补充维生素。而现在,基本上每家烤肉店都配了紫苏叶和辣椒叶,很多韩国家庭也会自备这两种蔬菜叶子在家里食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三坪农场已建成双孢菇生产基地66.7公顷。经多年不同季节试种,探索出秋季每米2产一级双孢菇8千克以上的丰产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利用GGE双标图、变异系数法、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共14 a国家绿豆品种区域试验中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西省等12个绿豆主产省(市、自治区)的29个育种单位提供的130个参试品种的生育天数、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荚长、单株荚数、荚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在春播组和夏播组的变异,并比较了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育种单位选育的绿豆品种的性状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6年春播组和夏播组绿豆产量分别增加14.0%和25.4%,年均增幅分别为1.0%和1.8%;主茎分支数分别减少12.0%和15.9%;其他性状变化不明显。春播组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14%~17.01%,均值为11.33%;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1~2.08,平均为1.99。夏播组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96%~19.99%,均值为12.52%;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8~2.17,平均为2.07。相关性和偏相关性分析表明,春播组中产量与荚长、单株荚数和荚粒数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不明显;夏播组中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粒数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主茎分支数和荚长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春播组绿豆生育天数、株高、主茎分支数、荚长和单株荚数共同决定产量60.9%的变异;夏播组绿豆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粒数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产量87.7%的变异。依托品种选育区域的聚类分析表明,65个春播组品种被分为4类,在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吉林省和陕西省综合表现较好;65个夏播组品种被分为6类,在河南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综合表现较好。2003—2016年,国家每轮区试的绿豆品种产量稳步提升,表明我国绿豆育种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品种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方法多样化程度较低,缺少突破性品种。 相似文献
20.
轮作连作荞麦田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荞麦不同连作和轮作模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连续4年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平板涂布计数法和比色法,研究隔年作、轮作和连作荞麦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随着荞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尤其是荞麦连作田土壤微生物——细菌,开花期至灌浆期增长显著,并于灌浆期达到轮作细菌数的4.3倍。土壤酶活性连作总体偏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表现尤为明显,均高于隔年作和轮作,且达到1%极显著水平。连作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与细菌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荞麦短期连作下表现出的B/F[(细菌+放线菌)/真菌]比值更大,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更强,说明短期连作较利于荞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