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2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池塘习见轮虫休眠卵的形态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2.
对近亲真宽水蚤Euryternora affinis成体的外部形态和附肢结构等进行了观察.近亲真宽水蚤雌性体长为1.28~1.40 mm,雄性体长为1.13~1.23 mm.其主要特征是:雌性生殖节左右两侧的凸起对称,雌性第五胸肢的第四节末端刺毛左、右肢等长,第三节刺毛的外缘不具锯齿;雄性第五胸肢基节左侧不具突起,末端节也不具有长钩状突起.近亲真宽水蚤在室内单用单胞藻可以培养成活,而在室外培育中,近亲真宽水蚤常可捕食轮虫.根据对其口部附肢的解剖观察,可知这种桡足类的食性为混合型(杂食性).近亲真宽水蚤与本属的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张树林  李晓东  李永函 《水产科学》2006,25(10):509-512
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原栖所的盐度有关,来源于较高盐度的利氏才女虫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来源于较低盐度的对低盐度适应能力较强,盐度驯化能增强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在试验温度17℃、盐度19.5的条件下,茶籽饼对利氏才女虫幼虫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茶籽饼对利氏才女虫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值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是:4.81(4.10~5.64)mg/L、3.85(3.42~4.34)mg/L。  相似文献   
14.
在淡水养鱼生产中,鱼苗培育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目前,一般生产单位仍然采取传统的办法,用精饲料(即豆浆)喂养鱼苗。豆浆虽然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饲  相似文献   
15.
16.
 2001年4~6月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Z1~Z5的变态率分别为(77.8±11.3)%,( 67.9±24.2)%,( 47.5±20.7)%, ( 51.1±32.9)% 和( 63.8±27.5)%; 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池塘中主要集中在上风位,约占43.7%~65.6%,下风位则分布较少,为14.2%~20.1%;在垂直分布方面,Z1~Z4系底层>表层, Z5则相反,表层>底层。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是家鱼幼鱼的重要饲料。但是,在鱼苗下塘初期,体长还不足10毫米时,不能取食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隆线水蚤(D.Carinata)等个体较大(体长2~5毫米)的枝角类。在此阶段,如果这类水蚤大量繁殖,则害多利少。为此,一些单位,曾采用六六六等药物进行杀灭,近年来,  相似文献   
18.
几种生态因子对菹草鳞枝形成和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9.
2001年4~6月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Z1~Z5的变态率分别为(77.8±11.3)%,(67.9±24.2)%,(47.5±20.7)%,(51.1±32.9)%和(63.8±27.5)%;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池塘中主要集中在上风位,约占43.7%~65.6%,下风位则分布较少,为14.2%~20.1%;在垂直分布方面,Z1~Z4系底层>表层,Z5则相反,表层>底层.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20.
采用陆基试验围隔的方法研究了施肥后河蟹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施肥后,各试验围隔前期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时间变化明显,迅速达到高峰期。而后,由于轮虫的大量繁殖,使浮游植物生物量又迅速回落;在种群组成上,前期小球藻一直占优势,后期大型藻类大量出现后,小球藻生物量不大;围隔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以轮虫为主,其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但空间分布不明显。轮虫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影响,二者相互消长,但由于后期大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负相关关系;桡足类对早期蟹苗危害较大,但后期可成为蟹苗的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