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8篇
  46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21.
蕾铃期涝渍相随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棉花蕾铃期进行了涝渍相随试验,对奢水胁迫过程及涝后棉花主茎功能叶的光合作用相关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涝后受渍程度的增加,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值、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叶片气孔导度则有增加的趋势,减产幅度达22%以上,严重者减产近一半。根据试验结果,为促进植株尽快恢复,建议在涝解除后3~6 d将地下水位降至80 cm以下,并在涝解除后第5 d或第6 d适当追肥。  相似文献   
122.
为探索涝渍地水管理 ,促进农业发展 ,采取小区试验、测坑试验和实地典型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大豆、棉花、油菜和中稻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试验表明 :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受涝渍胁迫 ,棉花减产反应比大豆敏感 ,减产幅度大 ;油菜对涝渍的反应比水稻要敏感 ,涝渍地种植油菜的减产幅度是种植中稻的 2~ 3倍。  相似文献   
123.
陕南坡改梯填筑土的击实特性与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陕南梯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坎梯地垮坎严重,为了从土性方面探索梯地垮坎防治的途径与措施,该文按土工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测定了土料的主要物性物态指标,研究了修地筑坎土料的击实特性和抗剪强度与主要物性物态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陕南几种典型筑坎土料的最大干密度和相应的最优含水量与土粒平均粒径d50、小于0.005mm土粒含量P、塑性指数Ip、塑限含水量ωp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填筑土的抗剪强度主要受含水量控制,其强度指标与填筑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含水量对抗剪强度的削弱效应远大于干密度对抗剪强度的加强度效应  相似文献   
124.
研究表明,双壁波纹塑料管可用于粉细砂地层造井.为保证成井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控制.选择合适的滤水结构与滤水管开孔率很重要,它关系到成井后能否达到一定的出水量.为提高成井质量和施工作业效率,还必须在施工工艺和管材加工方面进行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125.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三次(T4)4种耕作方式,观察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器官内的差异,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随着再生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氮吸收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表现为T2>T1>T4>T3。在生产效果上翻耕与旋耕结合优于单一旋耕,翻耕次数相同时适当增加旋耕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从耕作方式对早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看,T2 与 T3、T4 相比,早稻增产均比较显著,而再生稻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在早稻季,关键是 T2 能显著增加穗粒数。从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看,4 种耕作方式呈现T2>T1>T4>T3的趋势,其中以T2最优。综合土壤肥力增效,水稻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建议在早稻-再生稻生产实践中采用一耕两旋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6.
基于不同肥源的棉花减氮施肥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生产中施氮量高、氮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以不施氮肥(CK)和当地习惯施肥(CF,施N 270kg/hm 2,普通复合肥)为对照,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生物有机复合肥(T1)、控释掺混肥(T2)、有机无机复混肥(T3)3种肥源减氮(N)20%对麦后移栽棉花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整个生育期棉花最新完全展开叶净光合速率(Pn)均高于其他处理,且到花铃期显著高于CF。蕾期T1处理叶、茎、蕾干物质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铃期T2处理茎干物质重显著高于CK、T1和T3处理。花铃期棉株氮吸收量T2处理最高,分别比CF、T1、T3高27.0%、19.7%、36.5%,其中生殖器官(蕾、铃)氮吸收量亦是T2最高,分别比CF、T1、T3高46.1%、13.6%、35.3%。T2处理较CF显著增产3.4%,其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28.6%、13.6kg/kg和5.6kg/kg,显著高于CF的19.0%、10.5kg/kg和4.1kg/kg,同时T2处理的产投比最大(3.7),净收入最大(13 925.5元/hm 2)。  相似文献   
127.
用柯字棉Cocer312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印度梨形孢(Pirformaspore indica P.)对苗期渍水胁迫下棉花生长的影响,设置不渍水+不加菌、不渍水+苗龄15 d加菌、不渍水+苗龄45 d加菌、渍水+不加菌、渍水+苗龄15 d加菌及渍水+苗龄45 d加菌6种处理,分别在渍水胁迫前、胁迫解除时和胁迫解除10 d后取功能叶片测定相关指标。渍水胁迫对棉苗产生巨大危害,加入的印度梨形孢能定殖在棉花(Gossypium spp)根部,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对渍水逆境的抗性。而且在渍水逆境来临之前,该菌有效定殖更有利于诱导棉花的抗渍性。  相似文献   
128.
不同氮肥对不同种植方式稻田径流氮流失与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减少稻田氮径流流失和氨挥发。【方法】设置当地常规施肥(FFP)、缓控肥与尿素配施(CRF)、海藻多糖氮肥替代(HTN)及不施氮对照(CK)共4个氮肥管理措施,观察不同种植方式(机插稻、直播稻)下稻田径流水中氮的流失量及氨挥发特征。【结果】直播稻稻田径流氮素损失以铵态氮(NH4+-N)为主,播种前排水导致的氮素径流流失占总氮径流损失量的52%左右;不同氮肥方案下径流氮总流失量呈现为FFP处理>HTN处理>CRF处理,机插稻、直播稻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量、损失率和氨挥发强度也有同样趋势;与FFP处理相比,CRF处理和HTN处理的机插稻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2.5%和4.3%,氨挥发强度分别降低了43.1%和17.8%,直播稻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23.2%和12.2%,氨挥发强度分别降低了53.3%和26.8%;与FFP相比,在CRF、HTN处理下机插稻分别增产9.31%和4.70%,直播稻分别增产9.25%和4.91%。【结论】在水稻全生育期内,直播稻的氨挥发通量、损失率和氨挥发强度均大于机插稻,在施肥总量控制和磷、钾肥施用相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种类的氮肥进行基肥、分蘖肥合理配施,既能减少氮素田间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还可以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9.
杨笑彦  朱建强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289-291,456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育后期因降水较多易受涝渍危害,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为减轻涝渍危害,在现有田间排水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措施显得很重要。针对主推品种郑麦9023抽穗期渍涝胁迫,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进行试验设计,以研究渍涝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与营养调控配合运用的效果。结果表明,与仅喷施多效唑的处理相比,多效唑与氮磷钾肥配合运用可使丙二醛含量降低26.9%,叶绿素含量提高8.7%,穗粒数提高25.0%,千粒重提高17.2%,单株产量提高61.4%。可见,多效唑与氮磷钾肥配合能够有效缓解小麦抽穗期渍水危害,防止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30.
为明确印度梨形孢菌液在油菜上的最佳施用时期,研究了在油菜不同生育时期(苗期、蕾期、花期、荚期)施用印度梨形孢菌液对油菜的增产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CK(不施加印度梨形孢菌液)相比,苗期施用印度梨形孢菌液能显著提高油菜的根质量;花期、荚期施加印度梨形孢菌液可显著提高油菜的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其中单株产量比CK分别增加27.43%、27.95%。各时期施加印度梨形孢菌液均能提高油菜的实际产量,其中荚期加菌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达3 004.65 kg/hm2,较CK增产37.30%,增加经济效益2 448.90元/hm2。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施用印度梨形孢菌液可以降低MDA含量,提高POD、SOD活性,进而提高油菜的抗逆性,促进油菜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