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5篇 |
1篇 | |
综合类 | 46篇 |
水产渔业 | 107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32.
为了提高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的成活率,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将鱼种按不同密度放养,进行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技术研究。3年的池塘培育结果显示:2016年,按2500尾/亩(15亩=1 hm2,下同)[HT5"SS]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41~146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21~11.43 cm,体质量增至4.23~4.62 g,成活率在69.3%~88.0%;2017年,按3750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52~157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32~11.65 cm,体质量增至4.44~4.88 g,成活率在42.1%~77.9%;2018年,按5875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80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01~11.04 cm,体质量增至2.41~2.44 g,成活率在57.5%~65.1%。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刀鲚当年鱼种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天然适口活体饵料数量对刀鲚当年鱼种养殖密度的设定以及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暗纹东方鲀3个养殖群体(SH、GD和ZJG)和1个野生群体(YS)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4条ISSR引物总共获得109条扩增条带,平均多态位点率为88.76%,4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5085~1.583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在0.297 0~0.337 1,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在0.446 3~0.499 2;(2)4个群体的总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77 6,表明4个群体已经产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AMOVA结果显示,8.8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91.2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3)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GD和ZJG群体先聚为一支,然后与SH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YS群体聚为一支。结果表明,我国暗纹东方鲀的人工养殖群体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水平和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34.
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菊黄东方鲀的未受精卵、胚胎(出膜前,受精后80~85 h)、初孵仔鱼(0日龄)、开口前仔鱼(3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卵和鱼苗的水分含量随着个体发育出现升高趋势,而鱼苗总脂含量随着个体发育显著下降。各发育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菊黄东方鲀未受精卵脂肪酸组成与其亲本卵巢非常相似;胚胎期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为SFA(15.08%)、MUFA(14.46%)、n6PUFA(10.20%)和n3PUFA(0.19%),以C16:0、C16:1、C18:1n9c和C18:2n6c为主要能量来源,n3PUFA被优先保存,特别是DHA得到完全保留;孵化后,在内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对n3PUFA利用迅速上升,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利用率高低顺序与胚胎期正好相反:n3PUFA(19.60%)、n6PUFA(16.98%)、SFA(13.50%)和MUFA(13.01%),以C18:2n6c、C22:5n3(DPA)、C20:5n3(EPA)、C22:6n3(DHA)、C18:1n9c和C16:0为主要能量来源,其中仔鱼对DHA实际利用量为最高(14.44 mg/g),仔鱼在开口前期n3PUFA(特别是DHA)被大量利用消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发育需要消耗大量的n3PUFA(特别是DHA和EPA),并建议在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开口阶段及时增加富含EPA和DHA饵料的投喂量,如海水的轮虫、藻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缓解苗种开口阶段成活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暗纹东方鲀的上海群体(SH)、广东群体(GD)、张家港群体(ZJG)和野生群体(YS)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2个微卫星位点总共获得140个等位基因,4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317 8~5.999 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787 3~0.812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60 0~0.790 3;(2)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FST值为0.025 3~0.053 7,表明4个群体间并没有产生显著的遗传分化;(3)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GD和ZJG群体先聚为一支,然后与SH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YS群体聚为一支。研究表明,我国暗纹东方鲀的养殖群体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水平和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36.
37.
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cm,平均体质量27.29~66.41 g)放养密度为1518~2970尾/亩(15亩=1 hm^2,下同)和81.04~100.78 kg/亩的条件下,在越冬前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日投饲量在0.8~1.6 kg/亩,越冬后期(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日投饲量也由2.0 kg/亩左右迅速增加到4.0~5.0 kg/亩。经过125~130 d的越冬养殖,鱼种平均体长达17.48~21.19 cm,增长28.04%~40.40%,平均体质量77.57~137.96 g/尾,增加了106.53%~184.24%,鱼种的体长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3~0.261)%/d和(0.585~0.804)%/d,日均增长量和日增重分别为0.036~0.039 cm/d和0.387~0.572 g/d;收获时美洲鲥鱼的肥满度为1.42~1.43 g/cm3,养殖成活率为89.29%~94.81%,饲料系数为1.50~1.65,亩产量为198.50~205.68 kg。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浙地区,养殖池塘上方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10~20℃)在美洲鲥当年鱼种的适宜水温范围,能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38.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是鱼类生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重要调控因子,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极为重要。基于长江刀鲚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基因克隆和PCR扩增技术,获得其 GHRH基因的cDNA全长和基因组DNA序列,并开展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研究,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长江刀鲚 GHRH基因cDNA全长1 329 bp,由5′-UTR(300 bp)、ORF(465 bp)和3′-UTR(564 bp)组成,推导的蛋白序列由154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个信号肽和GLUCA结构域;该基因的DNA序列长2 983 bp,由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组成,经筛选,在第1、2内含子和第3外显子上分别筛选到9、2和1个SNP位点;12个突变位点共36种基因型,分别与100尾长江刀鲚的体质量、体长和体高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获得2个与其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g.1636C>T和g.1882A>C)(P<0.05),CC基因型均是优势基因型;利用12个SNP位点分析刀鲚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获得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70~0.620、0.338~0.490和0.281~0.370;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测结果显示,12个SNP位点中有4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结果表明,长江刀鲚 GHRH基因上位点g.1636C>T和g.1882A>C可以作为优选长江刀鲚繁育亲本的重要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9.
旨在合理选择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养殖模式。以美洲鲥当年鱼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遮荫池塘和敞口池塘两种池塘养殖模式,比较美洲鲥当年鱼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养殖前期,敞口池塘美洲鲥内脏团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遮荫池塘的;在43天和57天时敞口池塘美洲鲥内脏团的胃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高于遮荫池塘,在15天和29天时则相反;养殖后期,遮荫池塘美洲鲥肝和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79天、106天和120天均高于敞口池塘的;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106天和120天也都高于敞口池塘的,在92天时遮荫池塘中美洲鲥肝和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却低于敞口池塘。研究表明,在高温季节,美洲鲥当年鱼种养殖无需遮荫方式,可以直接采用敞口池塘。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