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46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42篇
  12篇
综合类   372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337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目的】研究引进12份大豆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大田的适应性,为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稳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分析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参试品种合交02-69,210.868 kg/667m2,比对照增产28.36%,HSC居第1;绥农14,219.217 kg/667m2,比对照增产31.09%,HSC排名居第4。合交02-69、黑农69、黑农71、绥农14、黑农63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较对照分别晚14、13、13、10、8 d;中黄901较对照早9 d,属于中早熟品种;株高在90~105 cm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中黄901、黑农63、合交02-69。【结论】外引的12个品种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能正常开花结荚成熟,多数表现较好,其中合交02-69、绥农14、东农53、黑农69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962.
禽腺病毒是全球家禽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之一,目前对禽腺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已给全球家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调查禽腺病毒在湖北地区的流行情况,在2021~2022年从湖北市场收集了224份鸡肝样本,为FAdV疫苗研制提供参考。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其中14株携带FAdV,Hexon L1环基因序列系统发育,12株为C型,2株为D型。在鸡肝癌细胞株(LMH)中培养并分离得到FAdV-11 HB200株,对分离物的Hexon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AdV-11 HB200与多个FAdV-11毒株处于同一分支。FAdV-C的流行率仍然占主导地位,相关部门应采取预防FAdV感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63.
草地植被是博斯腾湖流域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水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草地植被变化规律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以博斯腾湖流域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1985-2020年8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气象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和偏相关性分析法对植被覆盖度(FVC)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流域草地FVC呈山区高盆地低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多年均值约为0.50,整体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在盆地FVC增加趋势更明显。2)各时期FVC值较高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 500 m的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草地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减少,在半阳坡和半阴坡FVC大于0.3的草地具有优势分布。3) 1985-2020年博斯腾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有上升趋势,两者与FVC均呈现不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FVC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64.72%,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区域,在东部的焉耆盆地和黄水沟FVC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面积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占68.70%。该研究可为博斯腾湖流域草地生...  相似文献   
964.
以1989—2021年采自新疆各地的900余份标本为基础材料,依据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对标本进行了整理与鉴定,分析新疆大帽藓科(Encalyptaceae)植物的类别及其在不同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大帽藓科物种从2015年的7种增加到了12种,其中,采自新疆阿尔金山、天山一号冰川及西部天山的1个新物种——阿尔金大帽藓(Encalypta altunense S. Mamtimin&E. Sabiram);1个中国新记录种——短柄大帽藓(Encalypta brevicolla(Bruch&Schimp.)?ngstr.);2个新疆新记录种——拟烟杆大帽藓(Encalypta buxbaumioidea T. Cao, C. Gao&X. L. Bai)、扭蒴大帽藓(Encalypta streptocarpa Hedw.)。阐述了各自的形态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965.
猕猴桃是我国原产的一种水果,因其美味和营养成分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猕猴桃经济效益逐年增长,随着猕猴桃在国内广泛栽培,其溃疡病也开始大面积暴发。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因其可以借助风雨传播,所以广泛分布,发生普遍,对猕猴桃种植业危害严重,大幅降低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是威胁猕猴桃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因此,深入了解和掌握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症状及其原因,尽早预防,以减少病害传播十分必要。本文重点围绕了近5年来在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症状、环境品种因素和栽培因素对病原菌的影响,总结猕猴桃溃疡病致病机制和抗病机制,即在致病机制中指出Ⅲ型分泌系统和Ⅵ型分泌系统是导致溃疡病所必要的条件,且在抗溃疡病生理机制中溃疡病与SOD和POD存在相关性。同时阐述了溃疡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最后对进一步开展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展望,旨在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66.
采用单因子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茜素红S(ARS)对准噶尔雅罗鱼幼鱼的毒性效应,旨在科学跟踪和监测增殖放流标记的准噶尔雅罗鱼,以期为ARS标记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结果表明:在水温17℃~23℃条件下,准噶尔雅罗鱼幼鱼体重为(5.21±0.34)g,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黏液腺分泌不断增多、眼球损伤、鳃丝发暗甚至粘连有红色絮状物、肠道充血出血、肝脏功能损伤、胆囊出血肿胀以至发紫发黑等。ARS对准噶尔雅罗鱼幼鱼的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77.2 mg/L、336.7 mg/L、306.2 mg/L、291.7 mg/L,安全浓度为80.5 mg/L。ARS浓度为200 mg/L时,96 h成活率为100%;ARS浓度为450 mg/L时,48 h全部死亡。随着浓度的增加,ARS对准噶尔雅罗鱼幼鱼的毒性也增加,呈正相关性。ARS浓度分别在250 mg/L、300 mg/L、350 mg/L时,中毒后存活的幼鱼经继续养殖30 d,平均摄食率为60.60%,平均成活率为59.91%,97尾幼鱼机体基本恢复活力,能够正常摄食生长。综上,ARS对准噶尔雅...  相似文献   
967.
为研究胎次及分娩季节对不同杂交模式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根据新疆某猪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大约克夏、大长、长大、杜长大共8 461窝繁殖记录,统计分析胎次及分娩季节对不同杂交模式母猪总产仔数、健仔数、死胎数、畸形和初生窝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总产仔数、健仔数及初生窝重均随着胎次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7胎繁殖性能较好,均在5胎达到高峰,5胎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及初生窝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死胎数10胎最高,畸形数1胎最高;春季母猪的总产仔数和健仔数最大且均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夏季的初生窝重最大且均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秋季母猪的产死胎数最多;4~6胎杜长大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最高,总产仔数高于大长母猪(P<0.05),健仔数和初生窝重高于大约克夏(P<0.05)。综上所述,母猪的繁殖性状受到胎次、分娩季节和品种杂交效应的综合影响,生产中需要加强初产和8胎以上高胎龄母猪的饲养管理,并及时淘汰高胎龄母猪,以维持最佳胎次结构,并可提高母猪3~7胎龄在猪群中的占比,调整配种时间...  相似文献   
968.
笔者详细分析生产中牛病治疗难点,并对饲养中的常见疾病(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牛流行热、炭疽病等)的防治方法进行总结阐述,以期给养牛场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尽量减少疾病给牛群带来的损失,增加养牛场的养殖收益,为养牛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的牛肉产品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69.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林果种植区梨/李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监测技术。【方法】试验区分别按4、8、12个/667m2的密度悬挂含有梨/李小食心虫诱芯的诱捕器,另设置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在杏园不同密度、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进行对比,对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更换期进行试验。【结果】诱捕器密度4、8、12个/667m2试验区杏子采摘前蛀果率分别为11.33%、7.20%、5.60%,诱捕器密度4个/667m2与8、12个/667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诱捕器密度8和12个/667m2个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式诱捕器对梨/李小食心虫诱捕效果最好,三角形诱捕器次之,盆式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之间无显著差异,瓶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显著差于三角形诱捕器和盆式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持效期对梨/李小食心虫诱捕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粘虫板更换期5 d和诱芯更换期10 d诱捕效果最佳。【结论】在南疆高温干旱区域杏园以性引诱剂来防治梨/李小食心虫无法达到有效控制其危害的目的。尽管盆式诱捕器诱捕效果好,但是每日需要加水,采用三角形诱捕器,粘虫板和诱芯更换期对诱捕效果影响很大,7~10 d更换1次粘虫板、30 d更换1次诱芯。  相似文献   
970.
根与土壤微生物产生的酶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主要生物驱动因素,对土壤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原位酶谱技术在不破坏作物根系的同时,研究了渭北旱塬长期覆盖春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田间试验于202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以春玉米"先玉335"为供试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FM)和无覆盖(CK)三个处理,于春玉米吐丝期获取根系剖面酶谱图,分析了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在春玉米根际的分布。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在秸秆覆盖下根际活性分布(热点)面积最大,是地膜覆盖的1.9倍、无覆盖的8.1倍;同时其在秸秆覆盖下延根分布距离最长为2.5 mm;与之对应,动力学拟合结果也表明秸秆覆盖下的酶动力学参数酶活最大反应速率和米氏常值最大,其土壤底物周转时间最快。亮氨酸氨基肽酶在地膜覆盖下活性分布总面积最大,是秸秆覆盖的1.8倍、无覆盖的6.4倍;其在地膜覆盖下酶活性延根分布距离最长为4.5 mm,秸秆覆盖下的酶动力学参数也为最大,底物周转时间最快。研究揭示了地表覆盖通过调节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促进养分吸收,实现旱地玉米高产高效的酶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