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正近日,记者从贵州省公路局获悉,2018年贵州省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10个以上、示范项目8000公里。据悉,贵州省对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县(市、区、特区),在国家交通运输部给予每个县1000万元的项目奖励资金基础上,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再给予每个县1000万元的项目奖励资金;对成功创建  相似文献   
62.
不同饲养模式之下,肉羊的疫病种类和发病特点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分析了不同肉羊疫病下的综合防控手段,希望能为未来饲养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3.
1烟粉虱发生特征
  小型白蛾,遍布全国,寄主广泛,为害猖獗,瓜茄豆薯,十字花科,Q代B型,演替更迭。成虫若虫,刺吸汁液,萎蔫枯死,褪绿变色,传播病毒,产生银叶,诱发煤污,影响光合。
  注: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全国均有分布,主要为害瓜类、茄果类、豆类、薯类、十字花科类、伞形花科类等蔬菜。B型与Q型是入侵性较强、分布较广泛的2种生物型,近年来, Q型烟粉虱逐步取代B型烟粉虱。除刺吸植物叶片汁液,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或枯死外,还可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与传播病毒病。  相似文献   
64.
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氮肥的投入量, 发挥氮肥的增产效益, 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氮量和施肥距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 探讨了减氮36% (RN36%)、减氮18% (RN18%)和习惯施氮(CN) 3种施氮水平和距离窄行玉米0 cm (D1)、15 cm (D2)、30 cm (D3)、45 cm (D4) 4种施肥距离对作物产量和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习惯施氮相比, 减氮18%处理的玉米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2.65%、18.75%和15.90%, 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了9.79%和10.76%; 玉米、大豆产量及系统周年产量提高了4.95%、7.07%和5.35%; 各施肥距离间, 以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的施肥效果最佳。减氮18%时, D2处理下玉米的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穗粒数及百粒重比玉米常规穴施(D1)处理分别提高了10.32%、10.92%、9.08%和4.75%; 玉米、大豆产量和系统总产最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 减氮18%和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施肥有利于增加玉米花后干物质的积累, 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 增大灌浆速率, 增加百粒重和穗粒数, 提高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 以实现系统周年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65.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水平(0、180、240 N kg hm–2)对作物产量和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Pn、Gs、Ci、Tr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单作相比,套作处理大豆的Pn、Gs、Tr在V5期(玉米大豆共生期)显著降低,但在R2、R4、R6期(玉米收获后)无显著差异,地下部、地上部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呈降低趋势,R4~R6期的作物生长率和经济系数则显著提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施氮显著提高了大豆花后叶片Pn、Gs、Tr和植株地下部、地上部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与习惯施氮(240 N kg hm–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180 N kg hm–2)大豆的Pn在R4、R6期提高了3.57%、11.82%,总干物质积累量在R6、R8期提高了5.06%、10.21%,单株荚数、产量提高了8.30%、10.15%。减量施氮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总产量最高,总经济系数为0.49,LER达2.17。玉米-大豆套作减量一体化施肥有利于提高大豆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大豆产量和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总产。  相似文献   
66.
2009年对湖北荆州、武汉、襄阳3个地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种群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3个地区成虫始见期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终见期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成虫发生数量及动态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成虫发生数量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荆州地区总诱蛾量分别是武汉地区和襄阳地区的1.35倍和12.50倍.武汉地区幼虫发生期最长178 d,其次是襄阳地区140 d,荆州地区幼虫发生期最短117 d;全年总发生量以武汉地区最多2 296头/百株,其次是荆州2 259头/百株,襄阳1 542头/百株.  相似文献   
67.
正1菜蚜发生特征腻虫生腻,蚜虫害芽,十字花科,菜蚜一家,一家三种,三种混发,萝卜甘蓝,优势桃蚜。成若两态,刺吸为害,叶背群集,嫩芽最爱,黄化卷缩,畸形变矮,煤污盛发,病毒成灾。注: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虫统称为菜蚜,俗名腻虫、蜜虫,主要包括桃蚜、萝卜蚜、甘蓝蚜3种,在长江流域桃蚜为优势种群,萝卜蚜次之。甘蓝蚜属北地性害虫,高山蔬菜种植区以该种蚜虫发生为主。菜蚜主要  相似文献   
68.
为探索新型精准施药方式筛选防治甘蓝小菜蛾的高效内吸性药剂,采用裹茎和灌根2种施药方法,测定12种杀虫剂对小菜蛾初孵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裹茎处理下,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的活性明显高于其他药剂,最大致死率在84.0%~100.0%范围内,且显著减缓了小菜蛾幼虫的发育进度。在灌根处理下,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和阿维菌素的活性较高,最大校正死亡率超过90.0%。药后3~5 d,绝大多数药剂的灌根处理活性高于裹茎处理;用药后7 d,除多杀霉素(药后10、13 d)和阿维菌素外,其他药剂在2种施药方式下对小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茎部用药速效性较根部用药较差,但持效性较好。选择氯虫苯甲酰胺等具有良好内吸性的杀虫剂时可以采用甘蓝茎部用药技术,在初孵幼虫阶段对小菜蛾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69.
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 Saunders)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瓜螟、瓜野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近年来北方保护地也常有发生.该虫属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苦瓜、节瓜、黄瓜、冬瓜、丝瓜、西瓜、佛手瓜等葫芦科作物,以及茄子、番茄、马铃薯等作物的叶、花、果和茎蔓,不仅降低了蔬菜的品质,而且造成大幅度减产.  相似文献   
70.
瘤缘蝽[Acanthocoris casber(Linnaeus)]属半翅目缘蝽科,主要为害辣椒、马铃薯、番茄、茄子、蚕豆、蕹菜、瓜类等蔬菜,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等地,近年来成为湖北省等部分地区辣椒等蔬菜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若防治不及时,会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