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9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52篇
  38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探讨不同的灭菌条件,对实验动物配合颗粒饲料(鼠料)中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不同时间的高压蒸汽(121℃、0.14 MPa)(蒸汽灭菌)和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照射(照射灭菌)对鼠料灭菌,依据国标做细菌培养,观察灭菌条件及效果,并对鼠料进行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20 min蒸汽灭菌和20.0 kGy剂量60 Co-γ射线照射时细菌培养为阴性;蒸汽灭菌比照射灭菌更容易造成营养成分的破坏,两种方法差异显著(P<0.05),且不同时间下水分、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及维生素的损失都有显著差异(P<0.05),矿物质除铁外损失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剂量照射下,各种营养成分的损失差异不显著(P>0.05)。鼠料消毒灭菌的适宜条件为20 min蒸汽灭菌或20.0 kGy照射灭菌;蒸汽灭菌对鼠料的营养成分影响较大,而照射灭菌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2.
本文探讨通过富硒饲料饲养的富硒鸡不同部位中硒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别取富硒饲养鸡不同部位,包括皮、褐色脂肪、白色脂肪、胸肌、腿肌、肌胃、心脏、肾脏、肝脏、蛋;各样本采用微波消解法(MD)消解,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硒含量。以正己烷抽提样本中脂肪,经三氯化硼-甲醇甲酯化后,采用GC-MS进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各检测部位中,硒含量依次为:肌胃>白色脂肪>皮>蛋>肾脏>肝脏>腿肌>心脏>褐色脂肪>胸肌。肌胃中硒含量最高为2639.19 ng/g,胸肌中硒含量最低为129.76 ng/g。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白色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07%,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68.44%。本次检测结果显示富硒饲料在母鸡不同部位硒含量不同,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也不相同,本实验结果对富硒鸡中营养成分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60Co-γ射线对不同庭院月季品种扦插苗的辐射诱变效应,以粉扇、金凤凰、梅朗口红、紫袍玉带、安吉拉、粉色达芬奇、你的眼睛、香槟和九重香9个庭院月季品种的扦插苗为研究对象,60Co-γ射线为辐照源,设置不同剂量(0、25、45、60、80 Gy)进行辐射处理,测定了死亡率、萌芽率、变异率和主要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增加,月季扦插苗平均死亡率逐渐增加,从33.61%(0 Gy)上升至79.71%(80 Gy);植株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植株变异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辐射剂量为45 Gy时,植株变异率达到最高,占总体变异率(4.20‰)的64.70%。此外,不同品种月季对60Co-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半致死辐射剂量也存在差异,其有效值介于26~55 Gy之间。综合60Co-γ射线对月季扦插苗死亡率、生长势和变异率的影响,推荐庭院月季扦插苗的最适辐射剂量为45 Gy,这为月季辐射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
25.
迎春5号杨生长评价与经营密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迎春5号杨是牡丹江林区1992年从中国林科院引起的黑小杨混合系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该品种具有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抗性等优良特性,15年生林分平均胸径达30.1cm平均树高达20.1m,单株材积0.5149m^3,显著超过了小黑杨等参试品种,根据树冠面积与胸径相关关系选择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得到y=a+bx+cx^2+dx^3为最佳模型,以此编制迎春5号杨经营密度表。  相似文献   
26.
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夏玉米季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NT)+秸秆还田(S)、翻耕(T)和翻耕(T)+秸秆还田(S)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6.10 mg·kg~(-1)、+10.66 mg·kg~(-1))、有效磷(+2.76 mg·kg~(-1)、+6.53 mg·kg~(-1))、速效钾(+38.94 mg·kg~(-1)、+47.7 mg·kg~(-1))、有机质(+1.85 g·kg~(-1)、+0.80 g·kg~(-1))含量,及土壤孔隙度(+2.81%、+1.77%),降低了土壤容重(-5%、-3%),促进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免耕、翻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尤其在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翻耕对大团聚体有破碎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累积。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收获期的棉秆根部直径和土壤硬度对棉秆拉拔阻力的影响,为棉秆拔秆收获机械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山东省无棣县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进行了棉秆拔秆试验,采集了棉秆拉拔阻力、根部直径和土壤硬度的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长时间跨度里,棉秆的拉拔阻力变化很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已采集的6批次数据中,第2批次(2014.12.26)棉秆拉拔阻力最大,单株棉秆最大拉拔阻力为1031.6N,平均拉拔阻力为679.0N;第6批次(2015.03.21)棉秆拉拔阻力最小,单株棉秆最大拉拔阻力达到471.1N,平均拉拔阻力为340.76N。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同批次的棉秆拉拔阻力与棉秆根部直径成正相关关系,直线回归关系不显著;同批次的棉秆拉拔阻力土壤硬度成正相关关系,直线回归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8.
基于夜间增温(设增温、常温两个水平)与铜污染 \[设CK(6 mg·kg-1)、LP(43 mg·kg-1)、MP(155 mg·kg-1)、SP(209 mg·kg-1)4个梯度\] 复合因素的7 a旱地定位试验,结合室内20℃和30℃下恒温培养91 d,分析了麦田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含量的变化及其稳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随着土壤中铜含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降趋势,夜间增温下CK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0.8%和5.7%,在LP、MP处理下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下降17.4%、15.2%,但在SP处理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分别显著增加6.9%和15.1%,增温与铜含量对土壤无机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呈现显著的交互效应。20℃和30℃恒温培养使无机态氮含量增加1.6~4.6倍、铵态氮含量增加5.2~13.3倍,却使硝态氮含量减少40.3%~65.1%,20℃比30℃恒温培养后土壤中有较高的无机态氮、铵态氮含量和铵/硝比。夜间增温使土壤净氮矿化作用、氨化作用的Q10值均有所提高,但硝化作用的Q10值显著降低16.8%,适当的铜含量(LP:43 mg·kg-1)将加快土壤氮的氨化、矿化和硝化速率。因此,夜间增温提高了旱地麦田土壤氮矿化作用温度敏感性,降低了无机态氮库稳定性,土壤铜污染与土壤氮库转化和增温响应的关系具有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9.
为LED光源不同光质在三色堇育苗和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用LED光源红、蓝、绿、黄和白光5种光质对三色堇种子进行光照处理6h、12h、24h和48h后播种,测定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芽苗长、根长和芽苗鲜重,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所测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光处理48h三色堇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78.89%;蓝光处理48h的发芽势最高,为62.22%;红光处理48h的发芽指数最高,为24.790 0;绿光处理48h的活力指数最高,为54.361 8。白光处理24h三色堇的芽苗最长,为2.490 7cm;红光处理6h的根长最长,为3.2407cm;绿光处理24h的芽苗鲜重最大,为0.018 4g。白色光质处理48h、红色光质处理12h、绿色光质处理48h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分别为4.95、4.83和4.51,位列前三位,这3个处理是利于三色堇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光质及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究不同固化温度对浸渍杨木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甲醛释放量的影响,为浸渍木的加工与应用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白杨锯材径切板为试材,以不进行任何处理锯材为素材,以常压过热蒸汽为介质,选择120,140,160,180℃的固化温度对脲醛树脂浸渍杨木(浸渍材)进行树脂固化处理。【结果】经过高温固化处理的浸渍杨木力学性能相对于素材有所升高,相对于未经高温固化浸渍材有所降低。与素材相比,浸渍材和120,140,160,180℃固化浸渍材的抗弯强度(MOR)分别升高了49.60%,45.21%,43.40%,37.70,24.95%;弹性模量(MOE)分别升高了107.39%,106.83%,92.40%,85.20%,57.35%;硬度值分别升高了65.71%,59.41%,56.06%,50.98%,44.46%;冲击韧性分别降低了7.03%,10.77%,14.73%,16.40%,21.54%。素材、浸渍材以及120,140,160,180℃固化材的阻湿率分别为0,20.0%,26.0%,29.4%,30.0%,33.3%。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固化浸渍材阻湿率升高,尺寸稳定性提高。未经高温固化浸渍材的甲醛释放量为1.66mg/L,120,140,160,180℃固化浸渍材的甲醛释放量分别为1.09,0.91,0.25,0.16mg/L,经过高温固化处理后浸渍材的甲醛释放量明显降低。【结论】热处理对浸渍木物量力学性能及甲醛释放量有明显影响,建议生产中选用160℃作为脲醛树脂浸渍杨木的固化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