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3篇
  46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2003年在甘肃定西对旱地春小麦施氮效应与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降水变率的干旱年份,春小麦产量水平较低,施氮肥能增加产量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而且水分效率明显提高,各肥料处理之间产量和水分效率的变异系数达到10.1%和9.8%。其中以N105处理的产量及水分效率最高,分别为1.41t/hm2和5.17kg/mm。从经济施肥角度考虑,定西地区获得最佳经济产量氮的施用量为52.5kg/hm2。由于生育关键期的水分亏缺,各肥料处理之间的干物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2.
针对干旱和种间作用下,外源化感物质对作物根系作用机制研究薄弱问题,本文以小麦间作蚕豆为参试对象,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45%),研究了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根系形态和活力的影响,以期为通过化感作用途径调控间作群体探索新的思路。结果表明:土壤中浓度为300×10-6mol·kg-1的丁香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根系活力和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长等形态特征均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化感负效应;随供水水平的提高丁香酚对蚕豆根系的化感效应呈减弱趋势,不同供水水平下化感效应绝对值表现为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时最大,60%居中,75%最小。蚕豆根系活力的化感效应值在75%和60%供水水平下,均与45%供水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单作和间作蚕豆化感效应值在75%供水水平处理下,较45%供水处理分别降低64.0%和56.8%;而种植模式、丁香酚和供水水平对蚕豆根系活力、根体积、根长和根干重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因此,生产实践中,可通过优化水分管理达到弱化化感物质对间套作作物间根系的负效应,从而达到克服间套作群体中因某一种作物化感物质累积而造成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3.
2009年7月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度为6°~7°之间的坡耕地上,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连续实施了3a的道地药材保护性耕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试验设传统耕作下甘草与板蓝根间作(TIL)、甘草与春小麦间作(TWL)、免耕不覆盖下甘草与板蓝根间作(NTIL)、甘草与春小麦间作(NTWL)、免耕秸秆覆盖下甘草与板蓝根间作(NTSIL)、甘草与春小麦间作(NTSWL)6个处理。结果表明:(1)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蚀效应,6个处理保持水土效应来看,从优至劣顺序为:NTSWLNTSILNTWLNTILTWLTIL。(2)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的产流时间、径流量、产沙量均有显著差异。(3)甘草与春小麦间作模式的产流量、产沙量比甘草与板蓝根间作模式小,其中NTSWL保持水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4.
提高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蔺海明,黄高宝,胡恒觉,黄鹏,晋小军(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农业高等教育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  相似文献   
95.
集雨补灌冬小麦套作玉米复合群体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表明补充灌溉可加大复合群体冠层 大气温差。冬小麦和玉米套作全生育期叶片平均光合速率较单作分别提高 2 77%和 2 4 85 % ,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键期补充灌溉可提高复合群体内相对湿度 ,进而提高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 ,实施适量分次补灌技术可挖掘组分潜力。  相似文献   
96.
何承刚  黄高宝  姜华 《土壤通报》2003,34(6):529-532
本研究通过在栗钙土上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期小麦不同器官中氮的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叶片中积累的氮素量最高,其次为穗>茎>叶鞘,但当施氮量达到450kg/hm2时,单作小麦叶片和间套作小麦叶鞘、茎、穗氮的积累量减少,而且间套作小麦相同施氮量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大于相应单作小麦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时小麦各营养体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颖壳+穗轴氮积累量最多,其次为茎>叶鞘>叶;成熟时籽粒氮素的吸收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间套作小麦籽粒氮素的吸收积累量大于相同施氮量单作小麦氮素的吸收积累量。在同一施氮水平下,间套作小麦花前氮同化量和总氮同化量都大于相应单作小麦,而间套作小麦花后氮同化量却小于相应单作小麦;单作和间套作小麦总氮同化量与其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6 ,0.987 )。  相似文献   
97.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的战略思路在总体建设上突出水土保持 ,在区域建设上突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在行业建设上突出水利和草林业 ,在产业发展上突出绿色产业 ,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综合效益 ,在技术选择上突出高新技术。另外 ,还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草业等行业发展的明确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优化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与技术投入 ,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调整和优化畜种、畜群结构 ,加大扶贫力度 ,实行荒地使用权的拍卖与利益监控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等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8.
植物化感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开发应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作物自毒现象、作物间他感作用以及作物与杂草间他感互作的研究进展,指出化感作用在克服连作障碍、构建高效间套复合群体、防除病虫草害和生物调控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在间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氮素水平对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套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相比具有明显的间套作品质优势 ,且间套作小麦表现出明显的边行品质优势。在相同施氮水平下 ,间套作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干、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均明显高于单作小麦 ,施氮水平显著改善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的品质指标 ;而间套作玉米和单作玉米相比则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品质劣势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 ,间套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等品质指标明显低于单作玉米 ,施氮水平显著改善间套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等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00.
耕作方式与地表覆盖量对苜蓿及小麦地水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模拟降雨对定西苜蓿-春小麦轮作土壤的水蚀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苜蓿翻耕(T1)处理的地面积水产生时间最长,苜蓿不翻耕处理(T2)径流产生时间最长,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在整个模拟降雨过程中,不翻耕处理的径流产生速率总是低于翻耕处理的径流产生速率,其中以苜蓿不翻耕处理(T2)的径流速率最小,而两个翻耕处理的径流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2处理的入渗速率始终高于其他3个处理;秸秆覆盖可有效地降低累积径流量和总侵蚀量,增加累积入渗量;在不同处理中,以苜蓿不翻耕处理加100%秸秆覆盖抗水蚀的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