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4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5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本汇编中,大麦基因目录第一栏是基因座,它相当于一个互补的基因组;第二栏是同物异名符号;第三栏是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第四栏是等位基因数,这些等位基因是在一个或几个密切相关的遗传背景上诱发的控制不同突变体表现的基因.对于14个同工酶基因座因未能区分出等位基因数,故用星号(*)标出.(未定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及某些基因的遗传原种保存单位和文献号均因篇幅有限而从略,读者若需要时可查阅原文——译者)。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长江流域区试大麦品种在各试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和系统分析,阐明了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不仅受遗传因素制约,同时亦受产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影响,通过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其千粒重的相关分析,指出在选择籽粒高蛋白质含量的材料时,要防止千粒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43.
通过20个大麦品种(系)间耐湿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湿害对参试各品种(系)的后期绿叶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及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耐湿性较好的品种(系)为萎缩不知、苏5078、通83~11、通88~58、88V163~166,其余品种耐湿性一般或较差。  相似文献   
44.
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为进一步提高育成大麦新品种的品质 ,在大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 ,注重高代品系的改造与新引进优质资源的利用。 1 994年以自育的高代品系苏农 91 -71 1 2为母本 ,以南通农科所从日本引进的优质大麦新品系通引 1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经多年选育 ,1 999年F5 (代号 :51 1 0 )株系进入院品系比较试验 ,2 0 0 0年以代号为苏B0 0 0 1参加本院在全省组织的大麦多点试验 ,该品系在各试验中表现均很突出 ,于 2 0 0 1~ 2 0 0 3年参加江苏省大麦区试 ,2 0 0 3~ 2 0 0 4年参加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 ,于 2 0 0 4年 8月 2 1日通过江苏…  相似文献   
45.
球茎大麦在大麦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6.
大麦标记基因系籽粒营养品质性状及胚大小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不同用途大麦营养品质基因定位的成套标记基因系,对23个大麦标记基因系的籽粒蛋白质舍量、赖氨酸舍量、胚比、千粒胚重的差异性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研究的23个标记基因系籽粒蛋白质、赖氨酸舍量、胚比及千粒胚重问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可从中选择成套的标记基因系对大麦营养品质基因进行定位;除胚比与千粒胚重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外,蛋白质与赖氨酸、胚比之问的正相关、蛋白质与千粒胚重、赖氨酸与胚比、千粒胚重之间的负相关均不显著,笼统地讲有关大麦籽粒赖氨酸舍量与蛋白质舍量之间呈负相关的结论是不确切的,大胚能否作为高赖氨酸的间接选择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
利用新选育出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筛选出的恢复系配制杂种.研究了各组合的杂种F1的中亲优势、高亲优势和对照优势。结果表明.杂种F1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类型组合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杂优利用在多棱大麦组合和多棱×二棱大麦组合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48.
江浙沪啤酒大麦品种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浙沪生产上应用的大麦品种进行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表明: 1、由于品种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杂种各性状的平均优势偏低,故改良品种时急需引进新的优质资源。 2、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单株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最小。但产量性状间较协调,故同时改进三个性状也是可能的。 3、浙皮1号的矮化能力,沪麦8号的每穗粒重,矮早3号的每穗粒数和泾大1号的单株穗数的一般配合力的应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9.
本试验以七个小麦品种作为亲本配成12个杂交组合,对F_2代的株高等11个数量性状估算了遗传变异组成、平均显性度和遗传力等参数。试验表明,F_2代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组合的广义遗传力较高,狭义遗传力只有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重偏低。遗传变异系数以株、穗的粒数、粒重等性状较大。从试验结果认为可将11个性状分成三类。对株高等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遗传力高的性状应重视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的选配,F_2代可严选组合和单株,对千粒重等以加性效应为主,但取材不同有时具有一定非加性效应、遗传力较低的性状既要重视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也应注意特殊配合力,F_2代应着重选择组合,单株选择不应过严;而对株粒数、株粒重则只能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50.
研究初步表明,早衰性品系的上部三张叶片绿色面积和叶色消退比正常品种为快,约早4~8天。~(14)C 标记指出,在开花期穗及上部三张叶片的~(14)C 同化物分配为:45%运向茎杆等供继续生长之用;30~35%运向籽粒;20~25%自存。开花后10天约76~81%运向籽粒;11~16%自存;运向茎杆等只占7%。在此期间,早衰性品系分配到籽粒的~(14)C 同化物比正常品系少5%。标记部位留存则多5%。其原因可能由于叶片早衰使同化物输出效率低所致。分析表明,早衰性品系穗及倒二叶、倒三叶~(14)C 同化物输出效率低于正常品系4.0~23.0%。开花后20天内,由于叶片早衰引起的籽粒产量损失率约为5~6%。由于开花后早衰性品系倒二叶、倒三叶比正常品系衰老早5~8天,而此时70%左右的光合产物运向籽粒。因此,在进行早熟小麦育种时,应尽量选育后期叶片不早衰的材料。在栽培上,应重视穗、粒肥的施用,以延长上部叶片功能,增加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