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2篇
  14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2.
为了解巢湖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现状,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按季节对巢湖河口区、近岸浅水区、敞水区共计9个样点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分析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共采集鱼类52种,隶属于7目15科,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占63.5%。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未采集到鱼类43种,洄游性鱼类大幅较少,增加了外来鱼类须鳗鰕虎鱼(Taenioides cirratus)。刀鲚(Coilia nasu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为优势种,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重要种,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鳜(Siniperca chuatsi)等40种鱼类均为偶见种。不同样点的指示物种差异明显,季节间和样点间鱼类群落组成均有一定程度的分离,样点间鱼类物种组成结构较季节间更加离散。鱼类多样性较低,各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56 ~ 1.09、0.25 ~ 0.57、1.45 ~ 3.82、0.19 ~ 0.32,2018年夏季各项多样性指数高于其它季节,杭埠河口、东湖浅水区域高于其它样点。研究结果补充了巢湖鱼类群落的基础数据,为巢湖鱼类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3.
滴灌施氮肥对甘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甘蔗品种粤糖00-236为试材,通过2 a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滴灌施肥与常规灌溉施肥下施用氮肥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施肥方式相比,滴灌施肥处理能显著促进甘蔗生长,增加蔗茎产量,其产量增幅为2007年19.5%~41.5%,2008年20.6%~36.8%;同时,滴灌施肥处理显著促进根系生长,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比常规处理增加41.0%~53.2%和41.7%~90.2%;当滴灌施氮肥的施用量达到常规用量的50%时,继续增加氮肥的施用量,甘蔗产量、蔗糖分、蔗汁锤度等都没有显著增加,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甘蔗生产中,滴灌施肥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水肥管理模式,同时,合理的施肥量也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4.
为揭示中国大獭蛤(Lutraria maxima)遗传多样性现状,基于线粒体Cytb和D-Loop序列,分析了北海、涠洲岛、湛江、厦门、福州大獭蛤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基于Cytb和D-Loop序列获得的单倍型数分别为73和27,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34 5±0.030 3/0.002 3±0.001 4、0.445 6±0.049 8/0.001 4±0.001 3。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结果显示,99.68%(Cytb)和101.16%(D-Loop)变异来自群体内,0.32%(Cytb)和-1.16%(D-Loop)变异来自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 8~0.002 9(Cytb)和0.000 8~0.002 0(D-Loop),群体间分化指数F_(st)值分别为-0.008 0~0.010 1(Cytb)和-0.014 3~-0.007 2(D-Loop),且均无显著分化(P>0.05)。中性检验Tajima’s D和Fu’s F_S值均为负值(P<0.05),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这些都表明大獭蛤种群在近期经历过扩张现象,扩张时间约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为1.3×10~4~6.6×10~4年。上述结果表明,大獭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的特征,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保护单位。研究可为中国东、南海沿岸地区大獭蛤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与利用提供基础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45.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白茶饼等茶汤浓度随投叶量增加而增大,白牡丹二级的高于白牡丹一级,茶汤质量浓度处于100~400 mg/L之间为感官品饮适宜区,质量浓度在200~300 mg/L之间是品饮的较佳浓度;煮饮时,白茶饼茶的适宜投叶量为8~10 g,白茶散茶的适宜投叶量为10~12 g,研究结果可为消费者煮饮白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阐明不同磷(P)高效基因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反应及其与P效率的关系,为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作物P效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3个基因型大豆‘威廉姆斯82’‘粤春04-5’和‘巴西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接种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2个处理,在开花期和结荚期采样,分析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植株干质量、菌根侵染率、P营养状况、根系性状以及菌根诱导的P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不同基因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菌根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不接菌相比,接菌在开花期显著提高了3个菌根诱导表达的P转运蛋白基因GmPT8GmPT9GmPT10在3个基因型大豆根系中的表达,从而显著提高了3个基因型大豆根部的P浓度;接菌在结荚期显著提高了3个基因型大豆的根部干质量,以及‘巴西10号’的地上部干质量、P浓度和总P吸收量;此外,在开花期,不接菌的‘威廉姆斯82’和‘粤春04-5’的地上部干质量、总P吸收量、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巴西10号’,而接菌的‘巴西10号’的菌根生长反应和菌根P反应显著高于‘威廉姆斯82’和‘粤春04-5’。结论 ‘威廉姆斯82’和‘粤春04-5’具有更高的P效率,而‘巴西10号’具有更高的菌根依赖性;大豆生育期的延长有利于菌根植物吸收的P转化为生物量,促进大豆与菌根真菌的有益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