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2篇
  3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2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简要论述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小麦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小麦早代重点组合的确定、小麦单株选择、小麦品种评价和小麦品种布局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小麦单株灰色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3.
采用SWright提出的通径分析方法,对绿豆11个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杂交后代选育绿豆高产品种的策略,即选择荚长9cm左右、百粒重>5g、单株荚数适中(20个左右)、主茎节数多(>10个)、植株矮(80cm左右)、单荚粒数适量(12粒左右)的单株  相似文献   
54.
对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阐述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的概念与意义,指出了其学术框架,介绍了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5.
灰色系统理论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小麦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小麦早代重点组合的确定,小麦单株选择,小麦品种评价和小麦品种布局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6.
小麦育种过程的灰色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小麦定量化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小麦育种过程的灰色理论,提出了包括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灰色关系分析,小麦亲本灰色分类,小麦杂交组合灰色评判,小麦单株灰色选择,小麦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小麦品种灰色布局、小麦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等理论,简要地介绍了这些理论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种理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
同异理论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同异分析中不确定系数i的取值常常难以决断的问题,通过用灰色关联度代替同异联系度,寻求到了品种区域试验同异分析中不确定系数i的一种求解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步骤,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上述求解方法是可行的,对于进一步完善同异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四种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求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分析方法,以2008-2009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资料,对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方差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和同异联系势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分析方法各有千秋,方差分析理论与方法较为成熟,但只能分析单一性状,综合功能差;其余三种分析方法则综合功能强,对品种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其中,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和同异分析方法区分度较好,更利于辨别品种优劣,尤其是同异分析方法计算简单,方便快捷,提供的试验信息更多,能够对多个性状进行综合差异显著性检验,是开展育种工作的良好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59.
阐述了小麦全蚀病致病性遗传规律,并从黑麦、燕麦、冰草属、粗山羊草、簇毛麦和华山新麦草等6个近缘种属中抗全蚀病基因的发现,回顾了国内外小麦全蚀病抗性研究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小麦全蚀病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5条思路或途径。  相似文献   
60.
为精确分析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及综合性评价,以2005-2014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531个参试品种纤维品质数据为材料,运用作物育种同异性分析理论对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审定标准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品种数分别占参试常规棉品种数的1.58%、28.42%和14.74%,杂交棉纤维品质符合审定标准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品种分别占参试杂交棉品种数的0.59%、19.94%和10.56%。黄河流域常规棉品种、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分别为0.869 3和0.888 8,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为0.864 3,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为0.890 5。2)不同棉区常规棉与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比较表明,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优于黄河流域杂交棉;而黄河流域杂交棉又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和长江流域杂交棉,黄河流域常规棉与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可见,黄河流域棉区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常规棉品种;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种植中长绒、高比强度和高马克隆值的杂交棉品种;西北内陆棉区适合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可作为棉纺工业纺中高支纱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本研究对优化我国优质棉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