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1.
经对河南省近年推广的109个小麦品种的血缘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品种可归为阿夫、内乡5号、丰产号、阿勃、碧玛麦、辉县红、玛拉、郑引4号、郑引1号、偃麦草、黑麦、洛夫林、高加索、山前麦、阿芙乐尔和其它亲本品种等16个亲本系统。分析还发现亲本系统的地理来源主要是意大利;来自国外的亲本和我国的亲本品种还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大都具有相似的遗传构成。据此对小麦育种中亲本的选择,优良品种的审定和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
以半冬性品种豫麦2号和春性品种豫麦7号为参照品种,对豫麦10号的幼穗分化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豫麦10号的冬春性介于两个参照品种之间,且明显倾向于春性。它的穗分化后期较长,奠定了其穗大粒多的基础。豫麦10号幼穗分化全过程历时天数因播期不同而有差异,而播期早晚对其穗分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越冬前的生长,相对而言,早播的幼穗分化前期短,后期长,晚播的前期长,后期短。通过对豫麦10号不同播期下的穗分化观察和外部形态的对照研究,确定了本品种穗分化时期和叶令及生育期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3.
大豆品种田间边际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田间边际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区的边行及行端均存在边际效应,以行端效应较大;不同性状边际效应大小依次为分枝数>产量构成性状(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茎秆重>茎粗>节间长>株高>百粒重、节粒>单荚粒数、粒茎比。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边际效应大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在大豆品比类试验中,为消除或减小品种边际效应的影响,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尽量加大小区行长,计产时不仅应去除边行,更应去除每行两端一定长度。  相似文献   
2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夏大豆品种(系)在豫西旱水地条件下的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旱水地条件下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是不同的。明确了夏大豆在豫西旱水地条件下主要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夏大豆育种和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
在回顾主要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大谷物杂交种的产量优势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差异,并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三大谷物间杂种产量的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我国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仍然应该是在常现有性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对育种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26.
小麦种子储藏蛋白申缺乏赖氨酸和苏氨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很低,是影响小麦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文中就我国小麦营养品质的研究现状及小麦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小麦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7.
本文在回顾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大谷物杂种的产量优势行了比较,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差异,并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三大谷物间杂种产量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目前自我国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仍然应该是在常规有性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对育种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28.
8个掖478玉米近缘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丹340、郑22、868作父本,8个掖478自交系近缘系作母本,采用NCⅡ设计组配24个杂交组合,对24个F1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24个组合9个性状的F检验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个父本自交系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8个掖478母本自交系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除株高、穗位极显著外,其余7个性状均未达显著水平。株高、穗位、单株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轴粗表现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穗长、茎粗受加性、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9.
选用8个不同来源的掖478玉米白交系,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子叶形状、幼苗鲜(干)重、叶片数目、株高、穗位、雌穗花丝颜色和雄穗穗部性状等,结果表明:8个掖478自交系的子叶形状分为两种类型,即拇指形和梭形;幼苗鲜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干重差异不显著;幼苗叶片数目有差异,分为3组,即7、8、9片叶;不同来源的掖478自交系的在株型、雄穗分枝数、花药和花丝的颜色等方面有差异.即8个掖478近缘系性状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0.
本文在回顾农作物杂优利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着重对三大谷物杂种的产量优势进行了比较 ,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固有差异 ,并从遗传学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三大谷物间杂种产量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 ,指出目前我国小麦再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仍然应该以常规有性杂交育种为基础 ,并对育种方法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