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30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全面阐述了小麦全蚀病的症状、病原菌的形态、发生规律、发病条件,针对全蚀病菌的致病机理采取了先进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因全蚀病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2.
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份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试验园区,对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了不同农艺性状在2种种植方式间的遗传差异及关系。除旗叶夹角外,其他性状在2种种植密度下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稀植相比,密植下小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提前1.22和1.02 d,株高、脖长、穗下节长分别升高4.37,1.84和1.01 cm,旗叶长、旗叶宽分别减少0.36和0.10 cm,穗长缩短0.17 cm,可育小穗数减少1.71个,不育小穗数增加1.01个,穗粒数减少9.85粒,千粒重和单穗重分别下降1.53和0.62 g。不同性状差值的变异范围均较大,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各农艺性状在稀植和密植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因性状不同有较大差异。密植产量与稀植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密植产量与稀植的株高、脖长、千粒重和单穗重之间的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稀植抽穗期晚、植株高、脖长较长、千粒重低和单穗重低都不利于密植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3.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54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利用BFMR1,DFMR2和微卫星xgwm261标记检测了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结果表明,在254份材料中,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材料分别有84,171和178份,平均株高分别为80.7,78.5和80.7 cm.只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材料分别有15,36和31份,平均株高分别为83.8,80.1和86.2 cm.只含Rht-B1b和Rht-D1b基因有16份,平均株高为73.7cm,Rht-B1b和Rht-D1b基因具有累加效应,两个基因同时存在时株高降低幅度会更大.只含Rht-B1b和Rht8基因的有94份,只含Rht-D1b和Rht8基因的有28份,同时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有25份,同时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有9份,说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绝大部分品种均含有不同种类的矮秆基因.微卫星WMS 261及基于PCR的2个STS标记可以分别用于对品种(系)中Rht8,Rht-B1b和Rht-D1b基因型的鉴定以及育种世代该基因型的筛选.  相似文献   
84.
河南省南部组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二十年河南省南部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全生育期天数和每亩有效穗数呈减少趋势;灌浆时间、穗粒数、千粒重和亩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产量的提高主要是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5.
为了评价化学杂交剂GENESIS的副效应,研究了GENESIS对普通小麦的农艺性状、倒二叶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雌蕊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ENESIS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株高降低,抽穗期和开花期延迟1 ̄2d,株高的降低主要是由穗下第一节间缩短造成的,3个剂量处理间株高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GENESIS对小麦倒二叶叶片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叶片能自我修复,但剂量越大、喷施时期越晚,叶片的损伤越大,其修复能力越差;GENESIS对雌蕊育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6.
为了探讨利用小麦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1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以河南省8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28个组合,分析与产量相关的9个性状的F1杂种优势。分别选用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287对SSR引物和33个二核苷酸重复ISSR引物,计算8个亲本间的分子遗传距离.进而分析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SR和ISSR两种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间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0.832),表明用两种分子标记对小麦品种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除株高外,利用两种分子标记计算的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在全部28个组合中相关不显著,而在12个极端组合中相关系数得到较大提高,并在株高、主茎千粒重和千粒重3个性状上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两年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与材料的选择有关。因此认为利用小麦亲本间的SSR和ISSR遗传距离预测F1的杂种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7.
化学杂交剂GENESIS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化学杂交剂GENESIS的副效应,研究了GENESIS对普通小麦的农艺性状、倒二叶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雌蕊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ENESIS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株高降低,抽穗期和开花期延迟1~2d,株高的降低主要是由穗下第一节间缩短造成的,3个剂量处理间株高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GENESIS对小麦倒二叶叶片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叶片能自我修复,但剂量越大、喷施时期越晚,叶片的损伤越大,其修复能力越差;GENESIS对雌蕊育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8.
利用系谱分析和SSR标记对河南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系谱分析表明10个主要推广品种间的血缘关系较近,豫麦2号和丰产3号是它们的骨干亲本,分别与7个和9个品种有血缘关系;(2)70对SSR引物在11个品种间扩增出21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3.01个,84.29%的引物能检测到多态性位点,Xgwm294和barc061就能将这11个品种区分开;(3)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495,变化范围较小,在0.36到0.63之间;(4)不同共同血缘比例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差异较小,表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5)有1/2和1/4共同血缘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近,低于1/4共同血缘和无血缘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稍远,血缘关系不能很好反映品种间的亲缘远近。  相似文献   
89.
为了给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及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对小麦K型杂交种(K豫麦3号×豫麦66号)及其K型不育系(K豫麦3号)、保持系(豫麦3号)和恢复系(豫麦66号)的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和生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型杂交种及其"三系"的主要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和生理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育时期杂交种的单株次生根数和单茎次生根教显著多于"三系",生育中、后期的单株根体积显著高于"三系",而其单株根干重则低于保持系和不育系,根系活力显著低于不育系.小麦K型杂交种及其"三系"的根系发育存在差异,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根系性状选择顺序,首先应是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根体积,其次是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90.
豫农803是以高产、稳产、广适的周麦18为母本,以抗逆性强的新旱1号为父本,采用水旱一体、“两减一辅”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区试两年平均产量5805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3.65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310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5.3 %。品质测试结果表明,蛋白质(干基)含量12.5 %、16.0 %,湿面筋含量26.8 %、32.4 %,稳定时间1.6 min、2.9 min。该品种抗倒伏性强,抗旱抗寒性好,籽粒饱满度好,综合抗性较好。适宜在河南省丘陵或早中茬无灌溉条件及年降水量在500-650 mm的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