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筛选出适宜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区苏打盐碱化耕地的土壤改良材料,为该区域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有机硅肥、腐植酸肥和微生物菌肥3种土壤改良材料,分析其对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有机质含量及甜菜生长和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 ①3种土壤改良材料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化学性状,具体表现为能有效地降低土壤pH值、碱化度和全盐含量,提高有机质含量。不同处理和对照的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10—20 cm土层大于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3种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pH值、碱化度的降低幅度和对有机质的提高幅度10—20 cm土层大于0—10 cm土层,而对土壤全盐含量的降低幅度则0—10 cm土层大于10—20 cm土层;3种土壤改良材料中,以有机硅肥对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改善效果最佳。②与对照相比,3种土壤改良材料均可显著提高甜菜出苗率和存活率,促进甜菜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全株鲜重等生长指标的提高,进而提高甜菜产量和质量,其中以有机硅肥处理效果最佳;3种土壤改良材料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甜菜的产值,但仅有机硅肥经济效益高于对照。③影响苏打盐碱化耕地甜菜出苗、存活、生长、产量和质量指标的主要因子是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和有机质等化学特性指标。通过施用土壤改良材料,能够对土壤化学特性起到直接调控作用,从而有效地保证甜菜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结论] 综合考虑土壤特性、甜菜生长、产量和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施用有机硅肥较其他2种材料对苏打盐碱化耕地的改良和甜菜栽培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皮、裸燕麦种质资源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4份皮燕麦和5份裸燕麦为材料,对9份燕麦材料的产量性状和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皮燕麦的产量低于裸燕麦的产量,而抗性表现是皮燕麦的抗性比裸燕麦的抗性强,特别是抗倒伏能力尤为突出。同时,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DNA水平对9份燕麦种质的遗传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从5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6条多态性较强的引物,共扩增出DNA片段68条,其中具多态性带33条,多态率为48.5%,每引物平均多态位点5.5个。裸燕麦与皮燕麦的遗传距离较大,为0.087~0.496,而皮燕麦与皮燕麦以及裸燕麦与裸燕麦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分别为0.023~0.117和0.040~0.298。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UPGAM)进行了聚类分析,当遗传距离为0.26时,将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并与实际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佟健华  薛春雷 《农业考古》2005,(3):183-186,F0004
河北省蔚县博物馆收藏着一套完整的《御题棉花图》石刻拓片。这套拓片原系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及练染的全过程绘成十六幅图,每幅图配以说明文字,求得乾隆帝为每幅图分别题写一首七言诗,方观承将自己所作诗附在每幅图的末尾,  相似文献   
14.
高丹草是代表性的利用杂种优势的饲用牧草, 本研究以杂种高丹草及其亲本三叶期叶片为试材, 采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凝胶上检测到的可重复蛋白点400多个, 其中杂种与亲本间达到了显著水平的差异蛋白点34个, 包括显性( 单亲沉默3个, 偏高亲表达17个, 偏低亲表达5个)和超显性表达( 特异表达1个, 超高亲表达6个, 超低亲表达2个)模式, 因此推测显性和超显性效应共同促进高丹草杂种优势的形成, 且显性效应作用更大。同时, 成功鉴定出其中的27个蛋白点涉及到8个功能类别, 即: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胁迫响应、ATP合成、蛋白质合成、电子转移、信号转导及未知蛋白。高丹草所占比例最大的光合蛋白多数呈上调表达, 表明杂种叶片光合作用增强进而同化更多的有机物是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网络互作的关键节点蛋白为杂种优势特异蛋白的基因操作提供了靶蛋白。本研究在蛋白质水平为高丹草杂种优势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为其他饲草作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玉米叶片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条件,通过比较3种总蛋白提取方法对玉米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并对蛋白质上样量、IEF等电聚焦条件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等参数进行探索、优化;结果发现,与酚提取法和磷酸缓冲液法相比,采用改进的TCA/丙酮法提取总蛋白操作简单、方便,所得的2-DE图谱中蛋白质点数量多、背景清晰,是一种适用于提取玉米苗期叶片总蛋白的有效方法;同时筛选出:第一向IEF等电聚焦样品上样量为800μg,聚焦条件为20 000 V/h,在浓度为12.5%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能够在17 cm的IPG胶条上获得背景低、分辨率较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该优化体系适用于玉米叶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离,对玉米蛋白质组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丹草株高与叶片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年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2002 GZ-1和2002 GB-1杂交组合的个世代(P1,P2,F1,F2,F2:3)群体的株高和叶片数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株高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2)控制;叶片数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控制,两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对株高、叶片数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株高中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98、10.02和2.36、1.61,而多基因分别为-6.9和-.06,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94%和82.9%.叶片数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6.11、1.04和0.63、-0.09,多基因分别为-0.16、-0.11,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30%和91.60%.表明2个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该性状所属遗传模型的研究,旨在为高丹草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2001—2021年玉米品种推广应用情况的分析表明,2021年仍可在内蒙古市场上营销的玉米品种达4 893个,其中内蒙古审(认)定的占26.9%、国家审定适宜内蒙古种植的占40.2%、引种备案的占32.9%;种植面积≥3.33万hm2品种只有11个,主推品种数明显减少、市场份额显著降低,种植面积0.67万~3.33万hm2区域性品种数和种植面积<0.67万hm2的小面积品种数成倍增多,市场份额波动较大;内蒙古自选品种市场份额为24.4%,呈明显下降趋势,国外品种市场份额在13.8%;内蒙古审(认)定品种市场份额为49.7%,仍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自主创新、明确育种目标、凸显区域优势、加强制度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性状和分子标记的高丹草近等基因系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株高等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为基础,从高粱×苏丹草的F6:7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分离株高、叶片数2个性状及对这2个性状有效应的分子标记的近等基因系,为精确定位性状的QTL及分析QTL的作用提供有用的遗传材料。【方法】利用高粱314A×棕壳苏丹草的F2:3遗传作图群体的后代材料建立重组自交系群体F6:7,对株高、叶片数2个性状,采用基于性状和基于分子标记的近等基因系分离法,分别找出差异显著的株系和杂合的株系。将2种方法找出的共同株系再进行SSR标记,剔除杂合株,其余2种纯合子基因型即为该性状的近等基因系(NIL)。【结果】在重组自交系RIL-105和RIL-85家系内分别分离出了株高和叶片数的近等基因系。在重组自交系RIL-127家系内分离出了互作位点umc1714—umc2247的近等基因系。【结论】利用分离得到的这些近等基因系可进一步精确定位性状的QTL位点和分离QTL位点及对互作位点(上位性)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熵权法"用于高丹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中各因素的赋权,以熵权赋权法、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以及聚类分析对14个高丹革新种质资源材料,从形态指标、品质指标和产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系pb6、pb5、pb2、pb1;表现中等的为pb7、pb3、pb13、pb4、pb10;表现较差的为pb12、pb14、pb8、pb9和pb11.聚类分析也得到相同结果,说明基于熵权赋权法的灰色系统理论可以在高丹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干旱区3种豆科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干旱区3种豆科沙生木本植物:柠条、花棒、羊柴进行了组织培养,分别诱导3种植物成苗,对不同植物的外植体脱分化和愈伤组织再分化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并对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组织培养的成功与否与植物本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以及细胞全能性在离体条件下的表述程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