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8篇
  22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森林易燃可燃物及其垂直连续性界定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6组12种类型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得出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模型。利用云南松林部分样地实测数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模型合理可靠,可应用于森林防火和灭火中林火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62.
家兔腹泻病与臌气病是依据临床症状而来的俗称,目前已成为养兔生产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复杂,死亡率高达90%以上。了解这两种病的发生原因,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3.
一、施肥保墒于桑树发芽前后,667平方米桑园施猪栏粪3000千克左右,4月下旬至5月上旬,667平方米施纯氮5千克左右,结合施肥对桑园进行松土,抑制杂草生长,能够减少水分消耗,提高肥效。二、清理间作物桑园内间作的蔬菜等农作物,必须尽早清除,以防止土壤潮湿,影响春叶产量,并减轻桑介壳虫的发生程度。三、绿肥埋青春季桑园埋青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春叶和夏秋叶增产。  相似文献   
64.
在不同的播前底墒下,应用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了14个不同生态类型旱地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底墒的增加,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同底墒下品种之间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对播前底墒的反应明显不同。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均能较好地评价旱地冬小麦的抗旱性,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参试品种从来源分析,抗旱性表现为:甘肃陇东>山西地区>北京地区>渭北旱塬>黄淮地区。  相似文献   
65.
随着东北地区花卉业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花卉栽培品种也由过去的剑兰、马蹄莲、玫瑰等管理粗放的品种转向了管理精细,效益较高的百合、郁金香等优质品种.但制约其上规模的主要因素,就是冬季取暖期过长,导致成本加大,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选择先进的栽培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以麝香百合中雪皇后以及东方百合的为试材,采用箱式栽培和畦式栽培为试验方法,目的在于探讨两种栽培方法的优缺点,找出适应东北地区的栽培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出温室的优势,提高温室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6.
67.
旱地地膜冬小麦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区粮食总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膜覆盖条件下,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冬小麦适期播种时期为9月20~25日,适宜播种密度为6~9粒/穴,适宜的播种密度和播种期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优化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8.
一、植物学特征 有明显的主根和很多的侧根及根毛,主根受伤后,侧根发生较快,故移栽成活率较高.茎上不易产生不定根.从第12-14节开始分枝,第1次分枝多为2条,第2次分枝多为4~6条.叶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单叶互生,叶脉明显,叶面较光滑.花冠白色,果实呈羊角形,长8~15cm,鲜椒青绿色,成熟后呈红色或暗红色.  相似文献   
69.
在甘肃东部旱作区开展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3个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有效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现下降趋势,荚粒数和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在种植密度12万~27万株/hm~2的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变化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4.5万株/hm~2、20.8万株/hm~2和18.1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大豆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适宜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旱作区大豆产量和田间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0.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