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5篇
  6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5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续上期) 3.1各主产麻省原麻销售价格(见表15-17) 3.2投入、产值及效益 种植苎麻的经济效益与栽培品种、投入、土壤肥力以及苎麻的刮制质量等有密切的关系.从表18可以看出,2002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5省的苎麻产值,除去人工及肥料投入外,纯收入平均为4530元/hm2.其中以湖南省苎麻效益最高,纯收入为6780元/hm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18%;湖北省苎麻效益最低,纯收入为2820元/hm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75%.  相似文献   
32.
论述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造及加大农业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对土地转上价格,粮食保护价格的制定及政府投资倾斜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3.
敢叫荒山变金库──记南川县林业承包大户王长江鲁朝荣,耿立健,郑本亮,王朝云俗话说:“靠山吃山”,可如今,山被人类“吃”得太厉害了,慷慨的大山出变得吝啬起来,寸木无存,杂草丛生。山成了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与银光粼粼的商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纷纷走出山...  相似文献   
34.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的“环保型麻地膜的研制”课题于 2 0 0 4年 4月 2 6日通过农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课题组经 3年多的研究 ,成功研制出 30、4 0、5 0g·m-2 的超薄环保型麻地膜 ,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比国外同类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优。环保型麻地膜具有很好的保温保湿、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同时可完全降解 ,不仅无污染 ,而且还可改良土壤 ,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的麻地膜制造工艺技术和原料配套技术 ,为麻地膜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该技术经专家评议达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环保型麻地膜研制成功@王朝云$…  相似文献   
35.
(续上期)从1987年起,由于苎麻原麻供过于求,导致卖麻难,种植面积下降较快,1988年下降到78000hm^2,1989年下降到42387hm^2,1991年下降到11153hm^2,1992年开始回升,面积为12953hm^2,1997年恢复到21000hm^2,1998年23307hm^2。从1999年起,由于苎麻国际市场看好,湖南省苎麻种植面积稳步回升,当年达到29267hm^2,此时湖南省苎麻栽培品种开始大面积更新,产量上升较快,产量达到6.00万t。调查表明,至2002年底,湖南省的苎麻种植面积已恢复到66060hm^2,总产14.63万吨,且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趋于稳定,最近5年来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表8)。  相似文献   
36.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采取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18个产麻省(市、区)100多个县的麻类作物分布情况、种植面积、产量、种麻经济效益及麻类纤维的收获加工等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调查表明,我国麻类作物分布很广,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北到黑龙江的大兴安岭、西到新疆伊犁、东到浙江一带均有种植.我国种植的主要麻类作物有苎麻、亚麻、红麻、剑麻、大麻,另外还有野生大麻和罗布麻等.主要麻类作物种植品种70多个,常年种植面积33万多hm2,纤维总产量50多万吨.加上油用亚麻、野生罗布麻、野生大麻等,我国麻类作物的总面积约166万hm2,是我国宝贵的天然纤维资源. 调查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农民种麻收入比较稳定,以每公顷纯收入计,剑麻、红麻、大麻、苎麻、亚麻分别为8175元、6720元、6000元、4530元、2355元,已成为某些省(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国麻纺工业趋于稳定,目前苎麻长纺锭为25万锭,短纺35万锭,气流纺1200头,织机7636台,年消耗苎麻原料18-20万吨.亚麻(含大麻)纺织加工能力为35万锭,亚麻织机近1500台,约占世界加工总量的16%左右,年消耗打成麻8-10万吨.红麻纤维的主要用途由生产传统麻袋和麻绳向开发红麻造纸和服装面料方面转变,发展前景方阔.1998-2002年5年间,我国麻产品每年平均出口金额达5.19亿美元,是建国初期我国麻产品出口额的18倍.随着麻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只要加强农、工、科、贸的联合,强化麻类作物种子管理,解决麻类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剥削加工技术问题,我国的麻类生产必将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成为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7.
黑龙江省高产红麻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国内最新品种在黑龙江双城进行品比试验和配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H305杂种麻干茎16222.5kg/hm^2最高,中红麻11号14550.0kg/hm^2居二,7804为14347.5kg/hm^2第三。H305较7804等其他品种增产显著或极显著。播期表明:共同趋势是随播期提早而增产,7804和H305杂种麻于4月底播种比5月初播种,分别增产19.0%、9.0%。肥料与密度试验以每hm^2施N150kg、K2O150kg,产量较高,比高肥区施N225kg、K2O225kg、P2O575kg,增产干茎1410kg/hm^2。  相似文献   
38.
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秧盘底面垫铺麻纤维基膜进行机插水稻育秧并考察其秧苗素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麻基膜育秧可以显著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秧苗根系盘结好,不易散落;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早,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在增产幅度上以早稻最大,中稻次之,晚稻最小。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为解决水稻机插育秧中普遍存在的散秧落秧问题提供了简便高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根际增氧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际氧是影响稻田土壤环境和水稻根系生理代谢的重要环境因子,已有的关于水稻根际氧的综述多从低氧或缺氧胁迫的角度展开,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水稻栽培中实施了主动的根际增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根际增氧显著影响了水培水稻根系形态和结构,使其呈现细而长的特征,增氧条件下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需求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根际增氧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的根系活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增幅从10%到150%不等,并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从水稻根系形态、生理活性以及根部氮素形态转化等多个方面来看,增氧处理有利于水稻根系吸收氮素,但其对水稻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则与增氧处理方式和程度有关,过度增氧抑制了水稻植株对氮的利用,从而限制了其生物量的增加,反过来抑制了对氮的吸收。水稻对根际增氧的响应规律并非其对低氧和缺氧胁迫响应规律的简单倒转,饱和氧处理下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剧烈降低表明了水稻对富氧响应的复杂性。探索根际增氧对三叶期前水稻幼苗的影响,完善根际增氧对水稻氮代谢的影响研究,并量化水稻田间需氧量,探索简单易行的苗期增氧措施,对进一步完善水稻育秧理论,改进水稻育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下辣椒的营养生长和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辣椒营养生长的影响,测量不同覆盖处理下辣椒主要营养生长时期的株高和分枝级数,开花初期的开花率,结果初期的结果率,结果期辣椒的总产量,拔棵期辣椒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养分积累。结果表明,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的株高一直最高,除5月2日取样外,其余时期分枝级数也最多;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养分积累最高;白色麻地膜覆盖辣椒开花率比无覆盖高53.34%,结果率同样为白色麻地膜覆盖最高;白色麻地膜覆盖产量比无覆盖高31.20%。研究表明,麻地膜覆盖促进辣椒营养生长,同时没有对生殖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可以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