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3篇
  11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 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2, T3)及渐增期灌浆速率(v1)则明显低于其它熟期类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品种产量与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t3)、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积累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中熟品种灌浆启动快,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短,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灌浆启动慢,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长;在保证籽粒安全成熟前提下,延长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不同熟期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2.
[目的]研究吉林省大豆复叶面积及叶柄直径和长度的变化,为高产大豆的改良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吉林省1923年以来生产上主推的42个大豆品种的第4、10、16节位叶片为对象,研究复叶面积、叶柄长度和叶柄直径随年代变化的趋势。[结果]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复叶面积和叶柄的生长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叶片面积和叶柄的生长进程不同,叶柄长度的生长较叶片面积的生长推迟3~5d,较叶柄直径的生长推迟5~7d。大豆第4节位叶叶面积有随育成年代推进而增大的变化趋势,但第10和第16节位叶叶面积则随育成年代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大豆叶片的叶柄长度和直径在所有节位均随育成年代推进而增加。[结论]吉林省生产主推的大豆品种的底层叶面积递增,中层和上层的叶面积随年代的推进而递减;叶柄长度增长;叶柄直径增大。  相似文献   
123.
利用自制的硝化细菌菌剂促进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的挂膜启动,分析不同载体氨氮负荷、碳氮比条件下反应器运行状况,并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循环水养殖草金鱼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自制硝化菌剂能够完成整个移动床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在接种15 d后使循环出水氨氮稳定在1 mg/L以下。单位体积载体氨氮负荷实验表明,MBBR能够在100 mg TAN/(L填料·d)条件下,使出水满足一般水产养殖水质要求(氨氮0.5 mg/L,亚硝氮0.1 mg/L)。进水碳氮比在1以内时MBBR能够稳定高效运行。在实验室模拟循环水养殖过程中,经菌剂强化的MBBR能维持循环出水氨氮低于0.5 mg/L,亚硝氮低于0.05 mg/L。  相似文献   
124.
河南省禹州市山货回族乡雷庄村低压线路因年久失修,用电设备陈旧,导致该村的电价高居全乡之首.1997年4月份,在乡电管所的指导下,全村干群先后集资3万余元,改造了全村所有进户线.东拉西接的破股线换成了合格线.200多块电能表经校验,全部装进了集表箱,并且更换了150块老型号电能表.更换改造进户线路2万米,5月底线路已全部整改结束.整改后的第一个月,村电价就由原来的1元/kw.h降到了现在的0.54元/kw.h.照此计算,仅此一项,一年就可把投资整改的资金全部收回.村民们喜悦的心情汇成了一句话:“变了,变了,俺村真是变样了!”  相似文献   
125.
本文对PC-1500计算机的性能和实用性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该机在三类调查设计中与人力计算进行了对比,利用PC-1500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三类调查设计精度,缩短伐区工艺设计时间,能为林业局木材生产较快的提供组织生产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6.
根据毛坯尺寸的作用 ,应用工艺尺寸式方法推导出在毛坯尺寸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则 ,以减小各加工面的粗加工余量公差及提高加工面相对于非加工面的尺寸和位置精度 ,通过实际验证 ,证明基于这种法则的毛坯设计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材料消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7.
对吉林省1923年以来主栽的28个大豆品种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表明,随着品种进化,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分别提高了18.03%和21.20%。而丙二醛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降低了26.20%。这些特性可能与现代大豆品种抗逆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8.
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品种钾素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聚类分析我国北方高产春玉米高产40个品种,分钾高效型(I)、钾中效型(II)及钾低效型(III),II型品种最多(57.5%),III型品种次之(25%),I型品种最少(17.5%).3个类型品种子粒的钾素含量以钾低效型品种最高,钾高效型品种最低;子粒的钾素积累分配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钾低效型品种最低.根茎叶的钾含量及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无显著差异;成熟期茎秆的钾素分配比例以钾高效型品种最高(p<0.05),钾中效型和钾低效型品种无显著差异.钾高效型品种的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钾偏生产力、钾收获指数、钾转移量和钾转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类型品种.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粒重与钾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9.
黄精属于多基源品种,来源复杂,目前人们对黄精的高产栽培技术加以研究,药典也收载其性状鉴定、水分与挥发油的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等,但未见吸光度、总灰分、重金属及砷盐、农药残留、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检测标准,以至于很难控制药材质量。国内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其品种品质研究较少,本文从本草沿革、品种考证、植物学特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综述黄精的品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黄精药材鉴别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科学方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0.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和间歇声门下吸引对使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1996年1月至2016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015名患者。其中持续声门下吸引组494例,间断声门下吸引组5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90,95%可信区间(95%CI)0.67,1.29,P=0.48]、机械通气(MV)天数[平均差值(MD)=0.03,95%CI-3.07,3.13,P=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声门下滞留物隐血实验阳性率(RR=2.40,95%CI1.18,4.88,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均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VAP的发生,缩短MV时间;但持续声门下吸引增加了声门下滞留物隐血实验阳性率的发生,存在气管黏膜损伤的风险。同时由于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较少,质量欠佳,尚需大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