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81.
磷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用中筋品种鲁麦22和强筋品种济南17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0,不施磷;P1,每公顷施P2O5 105 kg;P2,每公顷施P2O5 210 kg)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籽粒蛋白质积累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提高了灌浆前期和中期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以及灌浆中期旗叶内肽酶(EP)的活性,其中对济南17的促进作用大于鲁麦22,而同一品种的P1和P2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磷亦提高了开花后14 d之前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7 d之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0相比,P1有利于旗叶灌浆前期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以及灌浆期间向籽粒的再分配,而过高的磷素水平(P2)对于灌浆后期旗叶游离氨基酸向籽粒再分配的影响较小;磷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的促进作用在灌浆前期较大,后期较小,表现为前期施磷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P0,随着灌浆进程,差异逐渐缩小,最终2个品种P1处理成熟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不同磷素水平对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组分的影响不一,对于2个小麦品种籽粒中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之和P1与P0无显著差异,而P1水平下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显著在鲁麦22中提高,在济南17中提高幅度较小,说明P1水平对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意义不大,但能够改善其加工品质;P2水平下,济南17的加工品质有变劣的趋势。磷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影响的复杂性要求在生产中,应针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制定不同的优化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万宁市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了解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类型构成和存在的问题,围绕万宁市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促进万宁市生态公益林有效保护和建设,提出今后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3.
<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日益频繁,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特别是加强产地检疫已经日益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动物及产品的屠宰检疫、  相似文献   
84.
由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引进米老排种子,在岛东林场进行育苗技术、苗木物候和生长规律初步研究,从而总结米老排育苗技术和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85.
荞麦属稀特小杂粮作物,号称消炎粮食,是倒茬作物,被中科院专家列入被忽视和未充分利用的9种物种名单之内。榆林农校高立荣老师已于2009年选育出国内首个杂交荞麦新品种——榆荞4号。庆阳有麦田种植荞麦凉茬的习惯,引进发展杂交荞麦等新品种并开展丰产栽培示范推广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创收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86.
1.现状 海原县是全国104个、全区2个半牧业县之一,是中卫市羊只饲养量最大的一个县,养羊业素来是海原县传统的民族产业,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县委、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将种草养畜确定为全县发展抗旱避灾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导产业。为做好“羊”文章,提高养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7.
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泰山23和济麦22为试验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对单产高达10 000 kg hm-2的小麦进行了施氮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的研究。在2006—2007年生长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施纯氮240 kg hm-2 (N240)和270 kg hm-2(N270)处理的产量分别达9 954.73 kg hm-2和10 647.02 kg hm-2,比不施氮肥处理(N0)分别增加11.20%和18.93%。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小麦籽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先升后降,转运量以N270处理最大,为213.78 kg hm-2;而转运率以N240处理最高,为67.98%。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先增后降,均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40处理最高。2005—2006年的试验结果呈相同变化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水平达10 000 kg hm-2时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 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88.
喷施外源6-BA对小麦孕穗期渍害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深入研究外源6-BA(6-苄氨基腺嘌呤)对江汉平原冬小麦孕穗期渍害的调控效应,以江汉平原主栽品种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在孕穗期设置渍水、喷6-BA+渍水2种处理,并以不渍水不喷6-BA处理为对照(CK),研究在小麦孕穗期遭遇渍害时外源6-BA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效应以及对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显著降低旗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及穗粒数,对子粒产量也造成显著影响;渍害还会加速植株衰老,增加旗叶和倒三叶中丙二醛(MDA)含量。渍水前喷施外源6-BA有助于孕穗期渍水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的恢复,且显著降低旗叶和倒三叶MDA含量,对穗粒数和产量也有很好的恢复效果。总之,孕穗期遭遇渍害会改变整个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喷施6-BA有助于增强小麦的抗渍性及协调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产量恢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
为了研究花前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产量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进行花前渍水试验,在拔节期测量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黄绿叶面积比,孕穗期测量SPAD值和黄绿叶面积比,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渍水导致旗叶SPAD值下降,黄绿叶面积比上升,收获指数下降。产量的构成因素中,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分蘖数下降。综合各个品种来看,不同品种的指标参数下降幅度不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指标参数下降幅度,寻找到优势品种襄麦25和皖麦56。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海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了解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类型构成和存在问题,围绕对生态公益林的规模和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促进海南省生态公益林进入有效保护和良性发展的轨道,提出海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