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4篇
  39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水稻和油菜品种为材料,不施秸秆为对照,研究无水层灌溉栽培和常规淹水栽培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常规淹水栽培条件下,小麦秆与土壤混合、油菜秆与土壤混合处理第1年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5.9%~7.2%,第2、3、4年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6.7%~8.0%、16.0%~17.9%、22.6%~23.9%;无水层灌溉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第1年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6.3%~11.5%,第2、3、4年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0~21.3%、2.1%~2.8%、9.6%~11.6%;秸秆还田处理第1年油菜产量较对照增加1.8%~9.3%,第2、3年油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3%~10.6%、5.9%~14.1%。[结论]秸秆还田后第1年水稻产量增加,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后油菜产量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62.
不同氮·钾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张祥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69-11470
[目的]为氮、钾肥在小麦生产中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钾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处理N210K150的小麦产量最高,达7950.0kg/hm^2。单独施用钾肥的增产幅度为5.89%~11.00%。氮肥用量为180、210和240kg/hm^2时,钾肥的增产幅度分别达17.87%~26.62%、19.18%~27.10%和20.12%-28.18%,不施钾肥时,氮肥的增产幅度为9.41%-11.67%。钾肥用量为75和150kg/hm^2时,氮肥的增产幅度分别为72.54%-84.42%和76.81%~87.61%。施氯量、施钾量和氮钾交互作用对烟农19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2.90%、14.63%和2.47%,不施钾肥时.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为38.61%~45.16%:钾肥用量为75和150kg/hm^2时,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0.82%~48.68%和43.87%-50.71%。不施氮肥时,钾素的吸收利用率为8.79%~12.84%;氮肥用量为180、210和240kg/hm^2时,钾素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1.24%~12.60%、16.87%~17.90%和16.27%~16.34%。[结论]单独施用氮、钾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合理配施氮钾肥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3.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淹水和无水层栽培,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对氮磷钾吸收的影响,常规淹水多于无水层栽培,但秸秆还田能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无水层栽培比常规淹水栽培的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提高,说明无水层栽培条件下更利于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和土壤对养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6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连续2年研究了巢湖流域保护性耕作与平衡施肥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水稻田在传统耕作条件下径流液中TN的浓度范围是0.73~15.33mg·L-1,DN是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TN的74%~92%,NH4+-N和NO3--N所占比例差异比较大,主要与径流-施肥时间间隔以及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有关。氮素径流损失量年际差异比较大,2008年和2009年分别是2.91kg·hm-2和6.23kg·hm-2,分别占施氮量的1.62%和3.46%。由于降雨事件的偶然性,平衡施肥对氮素径流损失量的影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径流流失风险仍难以控制;保护性耕作能有效地降低氮素径流流失负荷,使得氮素流失潜能大大减小。与T(传统耕作)处理相比,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BF(平衡施肥)处理和NTS+BF(少免耕+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9.97%、13.60%和23.18%,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保护性耕作可以作为源头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较好措施之一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5.
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后,从示踪氮源、氮循环过程和化肥氮去向3个方面探讨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应用,并结合该领域现状探讨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6.
以夏季绿肥铜山小绿豆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绿肥及其根瘤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设6种磷肥水平,分别为P0、P1、P2、P3、P4、P5(随过磷酸钙施入磷量分别为每千克土0、35、70、140、280、560毫克磷)。结果表明,适当增施磷肥能促进铜山小绿豆及其根瘤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铜山小绿豆在高量磷肥(施入280毫克磷/千克土)时生长最好,养分吸收积累最多,鲜草产量和营养价值最高,磷肥利用率也在此时最高,但磷肥施用过多则使绿肥及其根瘤生长不良,营养价值降低,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7.
钾肥追施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51-4051,4063
采用盆栽法,研究钾肥不同追施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追施时期后移,虽然降低了强筋小麦的产量,但显著提高了强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效应,钾肥追施时期以拔节期为宜。  相似文献   
68.
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进行小麦钾肥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除千粒重和谷草比外,其他生物学性状都明显好于不施钾对照;小麦钾素营养吸收的差异主要表现于茎叶;农田钾素的盈余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施钾量适宜范围应控制在K2O40~80kg/hm2,建议施钾量K2O40kg/hm2。  相似文献   
69.
在皖南酸性红黄壤旱地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定位试验,以探讨施用白云石改良土壤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白云石能显著地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小麦增产11.6%~13.4%,油菜增产9.4%~27.2%,红豆增产21.9%~49.7%,玉米增产10.9%~44.6%,黄豆增产6.6%~29.8%,其增产后效与使用量成显著正相关。施用白云石粉处理三年六季作物累计增加的纯收入为2511.6~5376.8元/hm2,产投比为27.9~12.4∶1。从作物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适宜的白云石粉施用量为1100~1600kg/hm2。  相似文献   
70.
施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在氮磷肥充足时,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玉米钾吸收量明显以秸秆为主,超过子粒吸钾量的2倍。N来自土壤的数量为75.83kg/hm2;K2O来自土壤的数量为54.85kg/hm2。NPK施肥处理吸钾总量平均高出NP处理82.7%,子粒和秸秆分别平均增加18.4%和132.5%;说明钾吸收量增加对秸秆产量贡献明显小于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各施氮和施钾处理的氮、钾均有不同程度盈余;不施氮肥,玉米对肥料钾的吸收量也相应减少。本试验钾肥(K2O)产投比以NPK2处理最高(3.46),经济效益也最好。因此,江淮地区同等肥力土壤,玉米钾肥推荐用量为136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