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4篇
  39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紫云英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紫云英绿肥比不施肥增产40.75%~92.10%,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26.30%~36.49%;与纯施化肥相比较,施用紫云英处理的微生物总量增加了48.26%~115.78%,微生物活度增加了5.88%~29.41%,且施用紫云英土壤全N、碱解N、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均较高。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壤全N、碱解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总数之间无直接相关性,而与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活度正相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分析发现,化肥量70%与紫云英22 500 kg·hm-2配施比较适宜于安徽沿江双季稻区早稻生产。  相似文献   
32.
农田磷素随地表径流向水体迁移可导致磷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风险增加,源头控制农田磷素流失对于治理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9—2010年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径流、泥沙和磷素进行了监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和氮肥后移对巢湖流域麦田P素径流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处理(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TS)、氮肥后移处理(NFP)和少免耕+秸秆还田+氮肥后移(NTS+NFP)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10%和22%,泥沙量分别减少了30%、14%和38%,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各处理径流液总磷(TP)浓度范围是0.095~0.360mg·L-1,其中,颗粒态磷(PP)是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形式,约占TP的51%~69%。长期的保护性耕作提高径流液中溶解态磷(DP)的浓度,降低了PP的浓度,但TP浓度难以看出明显的变化规律,而氮肥后移降低了径流液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各处理TP流失量在0.060~0.079kg·hm-2之间,约占当季施磷量的0.2%。处理TS、NFP和NTS+NFP与处理T相比,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0%、21%和24%。作物生长情况显著影响土壤磷素的流失,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上部分吸磷量与径流TP的迁移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保护性耕作和氮肥后移可以作为源头控制农田磷素流失的较好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3.
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对巢湖流域农田氮素流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观测试验,研究了巢湖流域旱地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条件下的径流、泥沙和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当地传统耕作区,秸秆覆盖和平衡施肥能分别减少30.47%和21.61%的径流量,减少22.88%和20.59%的泥沙量,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当地传统耕作处理氮向水体迁移的负荷量为3.04 kghm-2,流失系数为1.35,其中溶解态氮是氮迁移的主要形式,其浓度占总氮浓度的60%~88%。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均能有效的降低径流氮的流失量,可分别降低27.42%和21.88%的氮流失,但其对径流氮浓度的影响却不明显。作物生长情况显著影响土壤氮素的流失,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径流总氮的迁移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秸秆覆盖和平衡施肥可以作为源头控制农田养分流失的较好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4.
酸性红黄壤施用白云石对小麦、红豆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皖南酸性红黄壤“酸、瘠”特点,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白云石对皖南酸性红黄壤的改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酸性红黄壤上施用白云石粉可改善土壤酸度状况,提高作物产量。小麦、红豆的增产效应与不同白云石施用量存在明显差异,施用1 100~2 500 kg/hm2白云石粉时,小麦、红豆生长发育状况较优,产量较高,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35.
化肥配施紫云英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在安徽省桐城市布置了"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和土壤的影响研究"定位试验,2011年在早稻收获期间采集新鲜土样,并测定了细菌、真菌、放线菌、解磷菌和固氮菌等微生物数量和土壤氮、磷、钾、硫、铁、锌、锰、铜等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化肥配施适量的紫云英(70%化肥+15 000 kg/hm2紫云英)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长繁殖,与单施70%化肥相比,细菌总量增加6.6倍,真菌数量增加63%,解磷菌数量增加47%,固氮菌数量增加101%,放线菌数量基本相等;翻压紫云英还有补充土壤氮、磷、钾、硫、铁、锌、锰、铜养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巢湖流域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下农田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巢湖流域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下农田养分径流流失特征,探索降低养分流失、提高湖区水质的有效耕作和施肥措施。2009-2010年结果表明,冬季麦田径流液总氮(TN)的浓度范围是2.12~4.34mg/L,溶解态氮(DN)约占TN的72%~92%,DN中又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态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所占比例极小。径流液总磷(TP)浓度范围是0.095~0.360mg/L,颗粒态磷(PP)约占TP的51%~69%。DN和PP是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长期的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径流液TN、DN、NO3--N、DON和DP的浓度,降低PN和PP的浓度,但对NH4+-N和TP浓度无明显影响;氮肥后移一定程度上易增加追肥后短期内降雨径流液各形态N的浓度,但可降低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径流液各形态P的浓度。在当地常规耕作条件下(处理CT),麦田TN和TP径流流失量分别为1.065,0.079kg/hm2,占当季施N量的0.71%,施P量的0.24%。与处理CT相比,处理CTS(常规+覆盖)、NFP(氮肥后移)和NTS+NFP(少免耕覆盖+氮肥后移)TN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4%、21%和24%,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0%、21%和24%。因此,保护性耕作和氮肥后移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前提下,可作为巢湖流域源头控制农田养分流失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7.
豆科绿肥品种养分富集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的优良绿肥品种,于2011年在安徽科技学院通过盆栽试验对7个豆科绿肥品种的养分富集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叶猪屎豆产青量(总鲜重)最大,是铜山小绿豆的4倍;羊角豆总干物质量最大,是铜山小绿豆的5.8倍;绿肥根瘤发达,根瘤重占地下部总重的6.6%~15.3%,其中羊角豆和大叶猪屎豆根瘤最多最重;固氮能力、吸收富集磷素和钾素能力最强的是羊角豆,积累氮磷钾达3226mg/盆,是铜山小绿豆的6.7倍。从产青量、干物质量、氮磷钾富集能力和生育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初步确定羊角豆、大叶猪屎豆、早熟黑小豆、大花叶子绿豆4个品种适宜于安徽及其周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8.
张祥明  郭熙盛  王文军  王允青  刘英  武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85-18586,18694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措施对紫云英生长的影响和增产效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紫云英根瘤数量、鲜草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氮磷钾肥对紫云英根瘤数量的影响顺序均为P〉K〉N。初花期氮磷钾配合施用处理紫云英鲜草产量最高,而盛花期为NP处理最高,氮磷钾肥对鲜草的增产效果为P〉K〉N。氮磷钾肥对紫云英籽粒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P〉K〉N。[结论]增施磷肥是提高紫云英鲜草和籽粒产量的关键。氮肥、钾肥后移对紫云英籽粒产量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胡润  王允青  唐杉  叶北朝  吴文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97-22398
[目的]探明沿江双季稻区适宜稻草、沼液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优质高产氮肥运筹技术。[方法]将稻草3750kg/hm^2。和沼液15000ks/hm^2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同时结合氮肥不同运筹方式。[结果]施用稻草还田产量高于施用沼液,其增产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和穗粒数。氮肥运筹方式中均以氮肥运筹基蘖穗为5:3:2的比例最高。[结论]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大,施用稻草处理产量较沼液处理要高;氮肥的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也有影响,具体运筹方式与单施无机肥相似。  相似文献   
40.
安徽省油菜施肥现状调查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安徽省油菜生产建立高效施肥技术体系。[方法]于2008年对安徽省油菜主产区进行了油菜农民习惯施肥调查,进而分析了安徽省油菜施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结果]肥东县、肥西县、贵池区、宣城市、广德县、居巢区、南陵县和六安市的油菜平均产量分别为2073.40、2177.40、2022.40、2187.60、1755.30、2415.40、2272.70和1605.30kg/hm^2。安徽省油菜种植中N、P2O5和K2O的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98.60、56.10和48.60kg/hm^2,施用比例为1.00:0.29:0.25。目前,安徽省油莱施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有机肥用量低,施肥模式单一;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施肥技术落后;缺少必要的施肥技术规程。[结论]安徽省应增加有机肥的用量,调整肥料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