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207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62篇
  61篇
综合类   503篇
农作物   68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293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MAMPs又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在植物的抗病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充满潜在致病微生物的环境中,植物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主要功劳在于其具有强大的病原体识别体系和快速的免疫应答系统。植物可以从寄生病原菌和非寄生病原菌中识别几种通用的MAMPs。MAMPs对于病原菌微生物来说,经常是序列高度保守且组成结构不可缺少的。在植物中,MAMPs被其相对应的PRRs识别的过程称为微生物或病原菌引起的免疫。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MAMPs及其在植物天然免疫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菌在不同光照、温度、培养基条件下菌核数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都可以形成菌核,但是形成菌核数量有差异.小麦纹枯病菌在24 h光照(即G24)条件下产生的菌核数量最多,其次是光照12h,而在全黑暗(即G0)的条件下产生的菌核数量较少.小麦纹枯病菌在15~35℃条件下都可以形成菌核,且在15~30℃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菌核数量也在增加,而在高于30C的条件下形成的菌核数量在减少;小麦纹枯病菌在25~30℃条件下最有利于形成菌核且数量较多.最适合小麦纹枯病菌形成菌核的培养基是PDA培养基.  相似文献   
83.
海拉尔市现有农业耕地主要集中在市东浅山丘陵区,主要作物有小麦、油菜和薯菜类。因长期以来无休耕和无灌溉条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加之多年来个体小型农机具的传统耕作,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连续的耕翻使土壤腐殖层受到了严重破坏,沙化较为严重,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90年就化肥一项投入8kg/亩,现在15kg/亩,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4.
营造“土壤水库”是农业节本增效工程之一,能充分发挥农机在旱作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是保护生态平衡、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高农机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呼盟在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因地制宜对  相似文献   
85.
86.
87.
88.
89.
运输种蛋是广大孵化场经常采用的工作方法。然而运输方法不当,很易造成孵化率下降甚至孵化失败。特别是炎热夏季,更应引起广大家禽饲养者的重视。现将笔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因种蛋运输保存不当而引起的孵化失败情况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我场是一所小型种鸡场,设备和条件都较落后。1998年7月26日,根据预先鉴定的合同,从潍坊市种鸡场调拔115万枚种蛋。当时正值天气炎热,气温  相似文献   
90.
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属膜翅目、长尾小蜂科。1982年被描述为一个新种(Kamijo,1982)。日本曾三次从中国引进该蜂以抑制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fus Yasumatsu)。第一次引进由于数量太少而未成功(Murakamiet al.,1977)。1979年,九州大学的村上阳三(Murakami)博士,从河北省采集了大约2200个栗瘿蜂的干虫瘿带回,虫瘿中有寄生的幼虫(Murakami et al.,1980)。1981年,志贺正和在中国栗瘿蜂的原产地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