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渗差异是水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似乎更利于麦稻轮作田生产能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52.
53.
1 前 言秋马铃薯作为粮菜兼用作物 ,生育期短、产量高、耐贮存、经济效益好 ,深受人们喜爱。据试验实收和示范片调查 ,秋马铃薯产量在 90 0 0~150 0 0kg/hm2 ,产值在 12 0 0 0~ 180 0 0元 ,这对于稻田改制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多年的研究和生产经验 ,现将集免耕、稻草覆盖、间套作三大技术为一体的秋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总结如下。2 栽培技术2 1 选择适宜的品种秋马铃薯生育期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春马铃薯有很大的不同 ,温度由高到低 ,日照逐渐缩短 ,雨量和相对湿度由大到小 ,因而适于春播的品种不一定…  相似文献   
54.
"马铃薯-水稻-马铃薯"超高产种植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油菜)—水稻是成都平原的主体种植模式,但其效益较低。改小麦(油菜)为马铃薯,在深入研究春马铃薯和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系统集成了“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超高产3熟新模式,年产原粮1500kg/667m2以上,纯收益2000元/667m2以上,且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先进,实用性强,适宜在长江流域类似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5.
在成都平原麦收后围绕免耕 麦秸覆盖还田栽种水稻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处理较传统耕作水稻显著增产,主要是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免耕 麦秸覆盖还田后,水稻产量增加,秸秆还田量与产量的关系符合多项式y=7238.6 0.0117x 2.12×10-5x2-1.49×10-9x3(R=0.988**),理论上还田麦秸以10 089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此后开始下降;(3)与传统耕作比较,在水稻生长期,免耕明显加重了杂草的发生,但通过秸秆覆盖后可减少杂草发生,且表现出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杂草量明显减少的趋势;在水稻收获后的休闲期,免耕表现出有抑制杂草发生的作用,且这种效果随着秸秆还田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6.
利用川麦42/川农16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ed inbreed lines,RILs)群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对迟熟α-淀粉酶(Late maturityα-amylase,LMA)进行了测试;选用7B染色体上的3对与LMA相关的SSRs引物(Xgwm577,Xwmc276,Xwmc273),对群体中标记与LMA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对LMA和降落值(Falling Number,FN)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LMA是受一对基因控制;②3对SSRs引物(Xgwm577,Xwmc276,Xwmc273)在MILs中对LMA的检测没有作用.③在本试验的MILs中,LMA的存在对降落值又重要影响,同时降落值还受其它遗传控制.  相似文献   
57.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资源Syn-CD780与感病品种川育12杂交,构建了一套重组近交系(F8,131个株系)。2004~2006年,就重组近交系对条锈病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2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抗感比例为3.09∶1,卡方值0.0230,成株期抗感比例为1.42∶1,卡方值0.3403,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由此推断Syn-780含有1对苗抗基因,而成株期抗性则可能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有关抗性基因的来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8.
垄作(Raised-Bed planting)已成功应用于水浇地小麦生产,但稻茬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还是空白。2003~2005年,在四川省双流县和广汉市先后进行了稻茬麦垄作与平作的比较试验和垄作适宜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①以1 m开厢作垄、垄面宽75cm、垄上种植3行小麦的情况下,垄作因群体起点低、有效穗数不足导致单产显著低于平作栽培;当增加垄上种植行数,提高基本苗之后,垄作与平作小麦的单产没有显著差异。②垄作有利于小麦个体发育,其单株干重、单株绿色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平作小麦,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LAI略低于平作。③不同品种类型对垄作的反应不一样。分蘖力强、干物质积累量大、抗倒性好的大穗型品种在垄作条件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9.
利用栽培小麦“川育12”和“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Syn780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对103个SSR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3%的位点出现偏分离,发生偏分离的标记主要集中分布在A染色体组。为进一步利用该重组自交系标记双亲重要性状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0.
实施“三结合”加快丘区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现代农业技术与现代经营方式“三结合”模式推广,有利于解决四川丘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土、光等自然资源禀赋等制约和生产成本升高、劳动力日益短缺、机械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丘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实现丘区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