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0篇
  11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芦山县清源花岗石厂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乡镇企业,可是谁能想到1985年建厂初期的情景呢?由于受旧体制的束缚,企业经营极不景气,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致使企业一直在困境中徘徊。1987年厂里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摆在承包者卫家庆面前的头等大事是资金问题。没有正常生产所需  相似文献   
72.
林丽  范海延  潘野  赵朔 《北方园艺》2007,(11):94-97
阐述了发根农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R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介绍了毛状根的诱导、鉴定及分离培养的具体方法和发状根的特性,探讨了发根农杆菌转化植物的影响因素,并对利用植物发状根培养体系进行次生代谢物质生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73.
采用纤维素分解菌肥、联合固氮菌肥、EM混合菌肥3种微生物菌肥配以水分添加和划破草皮等方法对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进行土壤养分改良,以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及pH变化评价改良状况。结果表明,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中添加微生物菌肥+划破草皮处理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改变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pH剖面分布特征;不同微生物菌肥+划破草皮处理明显改变土壤中速效氮含量的分布特征,其中,EM处理明显提高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CD处理明显提高土壤中表层氨态氮含量,CD和EM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表层速效氮(硝态氮+氨态氮)含量,但单纯划破草皮G处理只能改变不同形式的速效氮在土壤垂直剖面中的分布格局,没有明显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因此,采用EM和CD处理均可以改善土壤中速效氮缺乏的现状,但作用微弱,可能同选用的微生物菌肥在青藏高原高寒恶劣气候条件下活性变弱有关。筛选或分离适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存的微生物菌肥再配以适宜的施用方法可改善退化草地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74.
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数量统计为手段确定采样地点,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确定演替系列,以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基础探讨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1)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全量N、P含量随退化演替程度的加深而呈倒"V"字形变化趋势,速效N、P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但土壤草甸全量及速效N/P化学计量学特征则呈现降低趋势;2)地上植物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整个退化演替过程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高寒矮嵩草群落退化改变了土壤中全量及速效N、P的积累和分解速率,打破了土壤系统养分平衡模式,但并没有明显改变植物地上部分整体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因此在退化演替过程中植物N/P比为草地退化诊断的惰性指标;土壤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同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其对草地退化演替的敏感性较高,有可能成为未来草地退化诊断的生态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75.
花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花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方案,对花生施用氮、磷、钾肥料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模拟出花生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应用边际分析方法,获得花生最高产量施氮(N)量为126.4 Kg/hm2,N:P2O5:K2O=1:0.27:0.94,最高产量为5889.0 kg/hm2。  相似文献   
76.
目的:建立麻黄药材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产地和种属麻黄的测定。方法:采用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2%磷酸溶液(含0.05%三乙胺,4∶96,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分别在0.04-0.51μg、0.07-0.9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和99.2%,RSD分别为2.1%和1.65%。结论:本方法结果准确,操作简单,数据可靠,可用于麻黄药材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同时也为麻黄药材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7.
青海湖芨芨草干草原植被退化对土壤温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干草原目前退化严重,但对土壤温湿特征的驱动机理仍不清楚。利用2011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环青海湖区域的芨芨草干草原原生植被和典型退化区域的0 cm、5 cm、10 cm、20 cm、40 cm和80 cm土壤温度和5 cm、10 cm、20 cm、40 cm和80 cm土壤容积含水量。结果表明:植被退化直接导致0 cm和5 cm表层土壤温度日极大值显著升高了39.04%和13.91%,温度日极小值显著降低,温度日较差升高;而10 cm以下温度日特征无显著响应。原生植被区0 cm逐日土壤温度在植物生长季(5-9月)极显著降低,非生长季5 cm和10 cm则略高。芨芨草植被改变了土壤年均温度垂向扩散特征。植被退化间接导致土壤5 cm土壤容积含水量升高了35.20%,10 cm无差别,20 cm以下显著降低,同时降低了系统土壤含水量的时间稳定性。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芨芨草干草原土壤温湿特征对植被退化的综合响应主要表现在7-8月。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稻田生态系统是 N2O 的重要排放源,本研究旨在探讨氮素形态和光照对水稻根际、叶际 N2O 排放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试验采用水培方法,在小型光控培养箱内进行,供试作物为水稻。将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严格分隔在试验装置内室和外室,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稻根、叶界面排放的 N2O 量。首先进行了弱光 (8:00~18:00, 4000 Lux;18:00~22:00, 0 Lux) 和供氮量一致条件下 (N 90 mg/L),NO3–-N、NH4NO3 和 NH4+-N 3 种氮素形态对水稻根、叶界面 N2O 排放的影响的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光照条件下 [弱光 (8:00~18:00, 4000 Lux; 18:00~22:00, 0 Lux)、强光 (8:00~18:00, 8000 Lux; 18:00~22:00, 0 Lux) 和自然光]不同氮素形态对水稻根、叶界面 N2O 排放的影响的试验。 【结果】 1) 相同供氮水平、弱光条件下,NO3–-N、NH4NO3、NH4+-N 处理的水稻分蘖期叶际及根际 N2O 排放速率分别为 6.37、5.03、0.46 μg/(pot·h) 和 16.30、15.71、1.31 μg/(pot·h),开花结实期及成熟衰老期亦获得相似的结果。NO3–-N、NH4NO3 处理水稻根际、叶际 N2O 排放量显著高于 NH4+-N ( P < 0.05)。 2) 弱光照条件下,NO3–-N、NH4NO3 和 NH4+-N 处理的水稻开花结实期叶际 N2O 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 10.47、3.70、0.26 μg/(pot·h),强光照条件下分别为 20.83、10.82、2.08 μg/(pot·h),两种光照条件下 3 种氮源处理之间 N2O 平均排放速率差异显著,自然光照条件下 NO3–-N 与 NH4NO3 处理间水稻叶际 N2O 排放差异不显著。 3) 在弱光条件下,NO3–-N、NH4NO3 和 NH4+-N 处理的水稻根际 N2O 排放速率分别为 27.76、5.19、0.30 μg/(pot·h),强光条件下分别为 32.83、16.41、1.27 μg/(pot·h),自然光条件下分别为 16.49、20.21、1.74 μg/(pot·h)。NH4NO3 处理水稻根际 N2O 排放随光照增强而增加,自然光条件下 NO3–-N 与 NH4NO3 处理间水稻根际 N2O 排放差异不显著,但弱光条件下差异显著; 4) 叶际 N2O 排放速率 ( Y) 与根际 N2O 排放速率 ( X) 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Y = 1.963 + 0.444 X ( R2 = 0.661, P < 0.01)。 【结论】 不论光照条件强弱,供应 NO3–-N 均显著提高水稻根、叶界面的 N2O-N 排放,NH4NO3 次之。光照越强,排放就越明显。叶际 N2O 排放可以反映出根际的排放,因此,水稻施肥应尽量选用铵态氮肥,避免使用硝态氮以及含有硝态氮的肥料。   相似文献   
79.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80.
越橘幼苗对铅、镉胁迫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年生越橘"圣云"幼苗为试验材料,探讨重金属铅和镉胁迫下越橘不同器官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铅处理下,越橘根系中铅的含量大于茎和叶,当铅质量分数<60 mg/kg时,茎中铅的含量大于叶片,而当铅处理浓度高于此值时,则叶片中铅的含量大于茎;在镉处理下,越橘不同器官中镉含量排列顺序为根>茎>叶;越橘茎部和叶片对镉的富集能力大于其对铅的富集能力;2种重金属处理的幼苗生物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重金属铅、镉浓度的升高,植株生物量指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同浓度处理条件下,铅胁迫对应的幼苗下降幅度大于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