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8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麦棉套种形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满播小麦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规格麦棉套种小麦的边行优势效应以及预留行宽度与边行优势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麦棉不同规格套种对小麦单产有一定的边行优势效应;其边行效应主要反映在单位面积成穗数方面,而对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影响;小麦边行优势效应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只与每带小麦边行所占比例有关,与预留行宽窄无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量与缩节安用量对麦后直播短季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中等肥力地,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量与缩节安用量对麦后直播短季棉豫早7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每公顷施尿素225 kg、过磷酸钙450 kg、氯化钾150 kg,结合缩节安用量90 g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豫杂35是200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高产、优质、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型的杂交棉新品种。2001年河南省区试,平均籽棉产量为每公顷4066.5kg、皮棉产量为每公顷1674.75kg、霜前皮棉产量为每公顷1637.85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29号(杂交棉)增产8.4%,10.4%和10.9%,均居全试验首位,霜前皮棉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增产潜力。为了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和生产上大面积高产栽培经验,麦棉套种豫杂35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两苗互作育苗提高棉苗素质的机理,本试验在塑料温棚2030℃、 自然光照条件下,采用532280 mm2具有200方形孔的塑料育苗盘,用土壤作基质,以棉花单作育苗为对照,研究了棉花分别与小麦、 玉米、 谷子和高粱同穴互作育苗对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互作苗的加入,育苗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显著降低; 脱氢酶、 中性磷酸酶、 转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 2,4-二叔丁基苯酚、 2,6-二叔丁基苯酚、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9-16碳烯酸甲酯根系分泌物的积累量显著减少,棉苗则表现为根系活力、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ATP含量显著提高,增加了棉苗根重、 苗重和侧根数,棉苗离床存活期延长,栽后缓苗期缩短。在四种互作处理中,以棉花+小麦、 棉花+谷子处理中棉苗素质表现较好。综上,两苗同穴互作育苗改善了育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这可能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降低土壤有害根系分泌物积累的主要原因,进而提高了棉苗素质。  相似文献   
15.
系统论述了五大类植物激素在植物侧根发生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互作,并就激素调控侧根发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寻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在河南省新乡市适宜种植密度,选择当地主导杂交棉品种豫杂35号为试验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进行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1.35~3.1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籽棉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新乡地区适宜密度为2.25~3.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麦棉不同配置方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及其环境因子有极显著的影响。麦棉套种棉苗迟发晚熟是由于预留行内光照、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条件较差所致。几种配置方式相比,以4行小麦宽0.6m,预留行宽1.0m的配置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脂肪族芥子油苷和吲哚族芥子油苷的合成前体甲硫氨酸和色氨酸单独及配合表面活性剂叶面喷施对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L.)生长及菜薹中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对芥蓝生长指标及芥子油苷组分无显著影响,在芥蓝菜薹中均检测到7种脂肪族芥子油苷和4种吲哚族芥子油苷。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甲硫氨酸、色氨酸单独叶面喷施及表面活性剂辅助的色氨酸叶面喷施,对芥蓝菜薹总芥子油苷含量、总脂肪族芥子油苷含量和总吲哚族芥子油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表面活性剂辅助下甲硫氨酸叶面喷施处理中菜薹总芥子油苷和总脂肪族芥子油苷含量比清水对照处理分别提高28.5%和31.9%,其中在11种芥子油苷中脂肪族芥子油苷3-丁烯基芥子油苷含量提高幅度最大,达到44.3%,同时表面活性剂辅助下甲硫氨酸叶面喷施显著提高了芥蓝菜薹全硫含量并降低了氮硫比(N/S)。本试验结果表明,有效供给甲硫氨酸能明显促进脂肪族芥子油苷的合成和积累,而辅之以表面活性剂能增进叶面对甲硫氨酸的吸收效果,其影响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水平下GS抑制剂对小麦灌浆期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叶片和籽粒内碳代谢和氮代谢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谷氨酰胺合成酶(GS)抑制剂(Glufosinate)对不同施氮水平下两个小麦基因型灌浆期氮、碳同化特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叶片GS被抑制后,高蛋白类型品种豫麦47籽粒内氮含量显著升高、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而低蛋白类型豫麦50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穗GS被抑制后,高蛋白类型品种豫麦47叶片和籽粒内氮含量均显著下降、叶片和籽粒内的可溶性糖含量也显著下降;而低蛋白类型豫麦50则表现叶片和籽粒内氮含量均显著下降,但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说明高蛋白品种豫麦47籽粒和叶片内氮、碳同化相对独立,而低蛋白品种豫麦50籽粒和叶片内氮、碳同化过程关联紧密.这一结果还说明高蛋白品种籽粒花后氮同化可以直接利用从根部或茎秆而来的氮素,而低蛋白品种则必须经过叶片.因此,在小麦生产上,不同类型品种必须采取不同的氮肥运筹方案,对于低蛋白类型品种,氮肥可适当前移,而对于高蛋白类型品种,则宜采用前促后补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是从麦棉多熟种植制度发展而来。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搜集和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进程以及典型模式和关键技术,分析了其生态、经济效应。结果表明,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利用生态位原理,发挥不同作物的优势和边际效应,在不降低棉花和小麦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收益和生产效率,同时具有保护地温、节水保墒、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功效。因此,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能够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