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8篇
  15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hGM-CSF产业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家蚕杆状病毒表达hGM CSF产业化过程中几个问题的研究结果。鲜茧在 4~ 7℃保存可显著抑制蚕蛹的发育 ,但随冷藏时间的延长 ,死笼率明显上升 ,接种成功率显著下降 ;接种蚕蛹血淋巴中hGM CSF的活性与鲜茧保存时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生产工艺不同 ,蚕蛹冻干粉中hGM CSF的活性有明显差异 ;60 Co辐照可使冻干蚕蛹粉中微生物的数量减少 ,但同时蚕蛹中hGM CSF的活性也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hGM CSF蚕蛹粉经 30 0 0Gyγ射线辐照后 ,口服仍使小鼠白细胞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甘蓝自交不亲和决定因子S位点富含半胱氨酸蛋白/S位点蛋白11(SCR/SP11)与S位点受体激酶(SRK)胞外域高变区(eSRKs)的相互作用,构建了eSRKs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检测其自激活作用,并验证是否适用于后续的相互作用研究.以甘蓝B3为材料,通过RT-PCR技术获得eSRKs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GBKT7载体中,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eSRKs;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入Y2HGold,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有无毒性以及对报告基因有无自激活作用,结果获得了正确的eSRKs基因片段,并成功克隆到pGBKT7诱饵载体中,且转化在有诱饵载体pGBKT7-eSRKs的Y2HGold在SD/-Trp营养缺陷平板上生长良好,表明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无毒性;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对报告基因也无自激活作用,为下一步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SCR蛋白与SRK蛋白胞外域高变区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3.
云蔗03-194,亲系:新台糖25×粤糖97-20,中大茎,中早熟,丰产、高糖,自然脱叶,宿根性好,抗旱性和抗倒性强。云蔗03-194在国家区试中蔗茎产量101.4t/hm2,甘蔗糖分14.40%,含糖量14.68t/hm2;在云南临沧、德宏、保山、红河等主产蔗区旱地生产示范中蔗茎产量117.6 t/hm2,甘蔗糖分15.23%,含糖量17.43t/hm2;该品种适应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蔗区肥力中等以上的蔗区种植,在燥热蔗区种植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4.
以甘蔗新品种云蔗03-194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2,4-D浓度对幼嫩叶片的切片进行愈伤诱导,以不同6-BA和KT激素配比对甘蔗愈伤进行分化诱导和增殖培养,以不同NAA浓度及香蕉汁添加量诱导甘蔗组培苗生根。结果表明:适宜甘蔗幼嫩叶片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 1.5mg/L,诱导分化培养以MS+6-BA1mg/L+KT 0.5 mg/L为宜,增殖培养以6-BA 2.0 mg/L+KT 1.0 mg/L为宜,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 1.5mg/L+30mL香蕉汁。以河沙:红壤土(2∶1)为假植基质,假植成活率达92%~96%,植株生长健壮,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55.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的体外药效学特征。【方法】以氟苯尼考注射液为对照组对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进行5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的测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抗生素后效应(PAE)和抗生素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的测定。【结果】相对于普通注射液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对5种细菌的MIC和MBC无明显变化,但其明显缩小了对5种细菌的MSW(P<0.01),并且明显地延长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PAE和PASME(P<0.01)。【结论】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在体外能够减小细菌耐药几率,明显延长抗生素对细菌的后效应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56.
滇池流域城市湿地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对城市湿地研究相对薄弱,对城市湿地功能与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再加上城市用地需求的加大,流域城市湿地保护面临诸多困难,亟需多种手段并用来研究城市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在分析滇池流域城市湿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流域湿地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从信息管理角度为合理规划、管理和恢复流域湿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更好地实现流域城市湿地信息共享、科普宣教提供了新平台。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索赤霉素(GA_3)对甘蔗实生苗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GA_3处理8个甘蔗实生苗组合,观察并测定处理后甘蔗丛有效茎数、株高、茎径、锤度等指标。[结果]对甘蔗实生苗叶片喷施不同浓度GA_3后,丛有效茎数、株高和茎径差异显著,锤度没有明显变化。GA_3处理能显著提高甘蔗实生苗产量,但对提高糖分无显著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甘蔗育种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针对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应急响应、模拟及数据挖掘过程中,现有的基于关系数据库建立的时空数据模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不足,提出了基于Mongo DB及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改进的文档型时空数据模型,以有效组织、存储与管理非点源数据;最后设计了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不同来源、格式数据的导入导出、编辑、索引及高级运算功能。试验证明,系统在存储、管理和维护海量时空数据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能为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过程数据的模拟以及大数据挖掘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9.
甘蓝ROH1与EXO70A1的表达与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自交不亲和材料甘蓝为研究对象,分析ROH1的组织表达、ROH1与EXO70A1的相互作用及其是否参与甘蓝生殖发育。【方法】从甘蓝花蕾中克隆出ROH1和EXO70A1,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ROH1的表达特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分析甘蓝授粉后1 h内ROH1和EXO70A1的表达量和二者的相关性;分别构建以pGBKT7为载体的EXO70A1重组“诱饵”质粒和以pGADT7为载体ROH1的重组猎物质粒,并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菌株,利用缺陷型培养基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确定ROH1和EXO70A1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在甘蓝中ROH1为单外显子基因,编码含39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拟南芥ROH1对比发现,甘蓝ROH1序列内存在一个连续 16个氨基酸残基的缺失;它在甘蓝的雄蕊(花药)、花柱、幼茎、幼根及叶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明显,其中,在幼叶、花柱和雄蕊(花药)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幼根和幼茎中的表达量较低;甘蓝授粉后柱头中ROH1的表达量在1 h内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其中,以授粉后30 min的表达量最低,授粉后1 h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值;而EXO70A1在授粉后1 h内的表达呈现出“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以授粉15 min 时表达量最低,授粉后1 h时的表达量最高;二者表达的动态变化说明ROH1和EXO70A1参与了甘蓝的生殖发育;ROH1与EXO70A1的表达量趋势线呈现出负相关性,并在30 min时出现了重叠区域,预示ROH1与EXO70A1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成功构建pGADT7-ROH1和pGBKT7-EXO70A1酵母表达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发现载体pGBKT7-EXO70A1无自激活能力,融合菌株同时激活4个报告基因(AUR1-C、MEL1、HIS3 和 ADE2)的表达,表明花药中ROH1和花柱中的EXO70A1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结论】甘蓝的ROH1和EXO70A1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并呈现出负相关性,ROH1可能通过调节EXO70A1在柱头的分泌影响生殖发育。  相似文献   
60.
于2015年6月在河南新郑枣园,以红色荧光粉为标记物,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对绿盲蝽性诱剂枣园诱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对实验室饲养的绿盲蝽雄成虫进行荧光染色标记,将标记好的雄成虫转移至枣园中心点进行释放,同时按照距释放点一定的距离和方位挂好性诱捕器,释放后连续7d进行回捕,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表明,7d内绿盲蝽雄成虫的标记回捕率为7.3%;性诱剂有效诱捕半径为10~30m,最佳诱捕半径为20m。性诱剂的诱捕效率还受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口的诱捕器,其诱捕量最大。回归分析表明,夜间平均风速与诱捕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540+0.232x;夜间平均相对湿度与诱捕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两者的相互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1.887-0.20x表示。即在一定范围内,夜间风速越大、相对湿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绿盲蝽的诱捕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