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对安徽省亚热带山区杉木林、麻栎林、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土壤呼吸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土壤的呼吸速率以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土壤呼吸速率与20 cm高度处空气温度的相关性高于与150 cm处温度的相关性;土壤呼吸与5 cm土层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杉木林为0.550、麻栎林为0.503、混交林为O.56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呼吸速率与0-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杉木林为0.853、麻栎林为0.925、混交林为0.963.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2.
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N2O排放特征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CG)、免耕(CB)、秸秆还田(CJ)4种处理小麦田的N_2O排放通量进行原位监测,同时测量土壤温度、水分及NH+4等相关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4种处理方式下麦田N_2O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空白对照各处理N_2O的排放通量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小。(2)在小麦生长季,4种处理方式下的农田均表现为N_2O的排放源。与空白对照相比,常规耕作、免耕和秸秆还田处理下N_2O的排放总量分别增加了0.89 kg·hm~(-2)、0.41 kg·hm~(-2)和1.02 kg·hm~(-2)。(3)气温和土壤5 cm、10 cm温度与N_2O排放通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而温度不是影响麦田N_2O排放的限制性因素。各处理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均呈现正相关(P0.05)。通过对比几次降水与施肥前后N_2O排放通量的关系,发现降水后施肥能显著减少N_2O排放。降水引起的土壤水分增加是影响N_2O排放通量剧烈变化的因素。(4)免耕和秸秆还田分别在N_2O减排与小麦增产方面效果最好。N_2O减排与小麦增产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3.
2014年9-10月设计小麦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氮肥添加葡萄糖(G)、氮肥添加葡萄糖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GY)、氮肥添加秸秆(S)、氮肥添加秸秆和巨大芽孢杆菌(SY)5种处理,通过观测小麦苗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氮环境以及微生物菌群等变化,以分析研究不同碳源和巨大芽孢杆菌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施氮的同时增施葡萄糖(G)以及葡萄糖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GY),对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但降低土壤观测物种数与物种多样性;明显抑制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继而抑制N2O排放量的增加,同时促进了旱地土壤对CH4的吸收。(2)若用秸秆代替葡萄糖,在施氮的同时增施秸秆(S),显著减少小麦苗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但对N2O排放影响不显著。与秸秆相比,葡萄糖能快速提供有机碳,作为碳源更能体现巨大芽孢杆菌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减少硝态氮生成及N2O气体排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对安徽省滁州地区和大别山区的44个雨量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能增加大气降水,森林覆盖率增加1%,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增加7.99 mm,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增加约16.59 mm.森林对局地降水量影响大,对过程降水影响小.  相似文献   
25.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粮食产量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响应,对于保证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长江中下游及周边177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降水与气温气象数据,运用M-K检验、IDW插值法和R/S分析法探讨该区域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及未来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1960—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降水分别以0.22℃/10年、21.41 mm/10年的速度上升;yt、yr、ye呈现波动上升趋势,60年的均值分别为1966.9、1712.2、1526.9 g/(m2·年).在空间分布上,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yt、yr、ye均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空间分布范围是1253~2230、1773~2316、1153~1834 g/(m2·年).气候生产潜力Hurst指数为0.91,未来该区域气候生产潜力与过去59年变化趋势一致,呈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以4.8%的速度增长,2010—2018年的气候资源利用率达38.4%.  相似文献   
26.
利用涡度相关法与垂直梯度法对安徽寿县农田湍流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与不同下垫面对农田湍流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农田湍流通量受不同天气条件的影响显著。LE、H、G变化特征在晴、阴、雨条件下均呈单峰型曲线,日峰值、变化幅度:LE>H>G;通量值受短时气象条件影响有所波动,其稳定程度:晴天>阴天>雨天;雪天湍流通量单峰曲线规律不明显,LE波动剧烈,G为负值。地表反照率:雪地>裸地>作物下垫面;雪面反照率最大,导致H、LE最小,G相对较大,为负值;作物下垫面地表反照率随作物生长周期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反照率与湍流通量各值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7.
《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整合实验内容和完善考核方法3个方面,对《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试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农业气象学》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8.
未来中国森林碳蓄积预估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林业部分的规划,在持续、有序绿化的前提下,从2005~2044年,中国森林从大气中净吸收的C可达到51.74×108~125.30×108t,约占同期我国CO2排放总量的27.1%~65.6%。年吸收量呈逐年递增态势,2025~2044年间的年平均吸收量可达1.91×108t。在实现国土绿化的过程中,我国森林资源将强烈抑制大气CO2的升高,具有极其可观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我国森林资源CO2同化能力和碳蓄积量的双双提高,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预留更广阔的CO2排放空间,对我国参与国际间环境以碳排放的谈判具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29.
茶园地面覆盖的保温防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厚度的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对照)4种处理,在最冷月份(2009年1月)连续观测覆盖层表面及其对应的地面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研究地表覆盖的保温作用和对茶树的防冻效果。结果表明,逐日最低温度与太阳辐射日总量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其中覆盖物表面最低温度与太阳辐射的相关系数大于覆盖下地表面。观测期间深草、浅草与地膜覆盖的地面最低温度平均值分别为1.2℃、1.1℃和-1.4℃,分别比对照高4.4℃、4.3℃和1.8℃,稻草覆盖的保温作用明显强于地膜覆盖,但稻草厚度差异所产生的保温作用差异不显著。同时观测到,地膜覆盖处理的地表最高温度明显高于对照,而稻草覆盖处理的地表最高温度明显低于对照,不同厚度稻草覆盖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说明地膜覆盖有明显的增温作用而稻草覆盖没有。进一步观测发现,稻草覆盖处理的茶树冠层叶片冻伤脱落率地膜覆盖对照,但相互间差异不大;而地膜覆盖处理的春茶早芽萌发期最早,稻草覆盖的最晚。  相似文献   
30.
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和水文资料以及多年旱涝状况的分析,得出了该地区基本的气候特点。该地区气候可划分为东、中、西3部分,西部气候湿润而稳定,旱涝灾害较少;中部气候干燥而稳定,旱灾多于涝灾;东部气候变化复杂,分析认为东部气候类型是整个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基本气候类型,中、西部气候是在该基本气候类型基础上受山地和水域等周围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