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 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以及对21世纪我国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的发展前景和目标等, 其中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郭予元院士在我国主要粮棉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领域的相关学术思想及贡献, 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我国实现农作物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2.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3.
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下害虫,Cry8Ga1蛋白对其幼虫具有明显杀虫活性。本文比较了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取食Cry8Ga1蛋白后6种酶活性的变化,发现取食高浓度(5×LC50,50767 μg/g土)Cry8Ga1蛋白幼虫的总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 S 转移酶(GST)以及氨肽酶(APN)的活性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大多数处理时段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浓度处理组的GST酶活性在12 h后升高倍数最大,是同时段对照的23.37倍;而取食低浓度(0.5×LC50,5.076 7 μg/g土)Cry8Ga1蛋白时,乙酰胆碱酯酶和氨肽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类胰蛋白酶在整个试验中活性变化与对照相比仅有个别处理时段存在差异,由此推断,类胰蛋白酶不是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对Cry8Ga1蛋白的主要活化酶。  相似文献   
24.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发掘能影响华北大黑鳃金龟行为反应的植物挥发性物质,以利用化学生态学技术调控华北大黑鳃金龟的行为,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EAG)及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技术,对20种植物挥发物进行筛选。[结果] 在10 μg/μL浓度刺激下,顺2己烯醇、反2己烯醇、乙酸顺3己烯酯、辛醛和苯乙醇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较强的电位反应,总体趋势雌虫反应大于雄虫。行为测试中,反2己烯醇、芳樟醇、乙酸顺3己烯酯、1己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吸引能力都显著高于对照正己烷,但辛醛和苯乙醇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吸引作用低于对照正己烷,并呈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本文所选的部分植物源挥发物对有显著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该结果可为开发对其的田间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吸电位(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种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麦长管蚜在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取食行为差异较大,说明小麦抗性随小麦生长发育有所变化,普遍以穗期抗蚜性最高.其次,根据相关波形出现的频次与时间,可以判断出小麦品种抗蚜机制类型,供试的3种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有所不同:既有以物理抗性为主的品种,也有生化抗性为主的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对麦长管蚜的生化抗性效果要优于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对蛴螬的吸引力为地下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试验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3种常见蛴螬对不同浓度二氧化碳的趋向行为,并以最趋二氧化碳浓度测试蛴螬在寄主存在环境下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蛴螬对二氧化碳有明显的趋向性,取食习性影响蛴螬对二氧化碳的趋性行为,植食性的暗黑鳃金龟幼虫对3%~15%低浓度范围的二氧化碳具有较好趋向性,同样为植食性的铜绿丽金龟幼虫也趋向浓度较低的二氧化碳,腐食性的白星花金龟幼虫不仅对70%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具有显著趋向性,而且对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有趋向性。有花生根存在的背景环境下,二氧化碳的引诱力减弱,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7.
为了研究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Motschulsky)成虫嗅觉相关蛋白的功能,本文以铜绿丽金龟雌成虫触角为原始材料提取总RNA,利用SMART技术构建了铜绿丽金龟雌虫触角全长cDNA文库。经测定,原始文库滴度为6.74×106pfu/mL,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1.08×1010pfu/mL,文库重组率为98.98%。随机挑取24个单克隆,通过菌液PCR检测得知文库插入片段的大小在0.5~2.0kb之间,片段平均长度为1.0kb左右。经过菌液PCR并测序筛选cDNA文库,本试验获得了两条编码气味结合蛋白的全长基因序列AcorOBP1和AcorOBP2。以上数据表明,已获得高质量的铜绿丽金龟触角全长cDNA文库,并筛选、克隆获得了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序列。这为进一步研究触角内气味结合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对室内筛选出来的2种三唑类杀菌剂与吡虫啉的复配剂及其组分单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复配剂A对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18%、91.21%和99.06%;复配剂B对上述小麦病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8%、92.47%和98.71%。复配剂的防治效果优于三唑酮和戊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叶锈病(84.89%、88.68%)和小麦白粉病(90.24%、90.54%)的防治效果,低于烯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两病的防治效果90.59%、92.31%;复配剂与吡虫啉在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97.55%持平。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A与复配剂B在田间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进一步的试验,以期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9.
麦长管蚜种群消长与小麦植株游离氨基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麦抗蚜品种冀保1号和感蚜品种中旱101不同生育期叶片和穗部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测定,结合对田间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的系统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麦长管蚜种群消长和小麦氨基酸含量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甘氨酸、缬氨酸等10种氨基酸与麦蚜种群消长呈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感蚜品种中旱101叶片中缬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中叶=4.030+3.229x苏+1134.504x甘-79.458x缬;穗部的甘氨酸、缬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中穗=320.931+105.262x甘-33.528x缬。抗蚜品种冀保1号叶片中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冀叶=-2.440+23.844x缬+8.010x谷-1.911x丙;穗部的甘氨酸、缬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冀穗=-235.666+20.245x甘+44.640x缬。综合分析得出:缬氨酸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小麦抗蚜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0.
为筛选对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幼虫具有生防潜力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 测定了9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铜绿丽金龟1 龄幼虫的致病力, 以及不同施用剂量、环境温度及土壤相对湿度条件对线虫致病力的影响。生测结果表明, 樱桃异小杆线虫品系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D26-6对铜绿丽金龟幼虫致病力最高, 处理11 d后的校正死亡率达到了98.3%;对线虫D26-6致病力的单因子测定发现, 侵染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最佳剂量为150 IJs/头、最佳温度范围为20~30℃、最佳土壤湿度为18%, 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