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不同染色体片段对数量性状表现的作用研究相当欠缺。有关不同染色体臂上位点的相对重要性的遗传信息,可用于鉴定基因组从而对改良自交系及其杂交后代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估计玉米不同染色体臂对性状表现的相对重要性的技术多采用B—A易位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W22系同自交系B55,CI187—2,Oh43,M14和N25的各个杂交组合中第10杂色体长臂(10L)对总优势效应的作用。在正常系和具第10染色体长臂系的杂交组合中籽粒产量和多数产量组成性状表现出显著的中亲杂种优势。第10染色体长臂片段对产量中亲优势的作用为9.4%—2O.8%。10L片段对性状表现的效应存在着差异,对雄穗分枝数的效应最大而对粒重最小。结果指出,用B—A转换系分析更多的染色体片段可能更具实践意义,并且能结合不同染色体片段而产生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  相似文献   
92.
选择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骨干自交系为代表,对株型和产量组成2类共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改良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耐肥、抗倒伏性的穗位/株高性状以及决定玉米耐密植性的叶向值等性状的改良效果最显著,改良趋势是明显。而穗部性状的改良趋势只有穗粗比较明显。本文还对2类性状不同改良效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3.
水稻Wx复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单片段代换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微卫星标记“484/485”和“484/W2R”结合AccⅠ酶切对278份来自国内外水稻品种(系)进行了Wx座位复等位基因分析,共检测到15种等位基因,其中(CT)12-G、(CT)15-G、(CT)16-G、(CT)17-G、(CT)18-G、(CT)21-G为新发现的等位基因。以含不同Wx等位基因的20个品种(系)为供体亲本,利用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72个以Wx等位基因为 (CT)11-G 的“华粳籼74”为受体的Wx复等位基因单片段代换系。这些单片段代换系共包含12种Wx等位基因,其代换片段长度最短为2.2 cM,最长为77.3 cM,平均为17.4 cM。  相似文献   
94.
张泽民  吕昌河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1):2135-2149
【目的】 准确评估青藏高原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为合理开发地区农业资源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基于文献数据资料,在对WOFOST模型进行参数校验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高原113个气象台站1958—2017年的逐日气候数据,逐年模拟了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利用Theil-Sen Median 坡度、Pearson相关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等方法,统计分析了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 1958—2017年,青藏高原各个气象台站春小麦的多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在3.20—8.68 t·hm-2之间,其中5—9月多年平均活动积温在1 600—3 400℃·d区间的潜力相对较高,并且呈轻微上升态势,主要分布在西藏“一江两河”、青海“河湟谷地”、四川甘孜州北部等,而<1 600℃·d和>3 400℃·d区间的生产潜力相对较低,且分别呈显著上升和下降态势(P<0.01)。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季的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并且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太阳辐射则均呈下降趋势(P<0.01),下降速率分别为0.08℃·(10a)-1和8.96 MJ·m-2·(10a)-1。不同积温区间,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积温的增加,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的上升速率均呈下降态势,日较差的下降速率也呈减小态势,而太阳辐射的下降速率则为增加态势。青藏高原及各个积温区间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与太阳辐射变化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积温区间从<1 600℃·d到>3 400℃·d,生产潜力对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响应程度逐渐下降,且对最低温度的响应由正向变为负向,与日较差和太阳辐射的正相关性程度也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态势。在<1 600℃·d积温区间,平均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变化的关键因素,平均温度每升高1℃,光温生产潜力可增加885.71 kg·hm-2P<0.01);而在1 600—3 400℃·d区间,太阳辐射变化对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起决定作用,太阳辐射每升高1 MJ·m-2,生产潜力可增加3.42 kg·hm-2P<0.01);而在>3 400℃·d区间,日最低温度和太阳辐射每升高1℃和1 MJ·m-2,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可分别下降和升高398.65和3.07 kg·hm-2P<0.01)。【结论】 青藏高原不同积温区间的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潜力水平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区域春小麦布局和增产潜力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