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简要地剖析了几个温麦系列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抗赤性和丰产性,阐述了抗赤霉病特性和丰产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采用以复交为主的多亲本杂交方式,通过阶梯育种的方法,在常发病区连续选择,有可能选育成抗赤又丰产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2.
为评价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指导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37份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7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20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为5.65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62~0.95,平均为0.82。自交系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12~0.94,平均为0.40,说明这些甜玉米自交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将37份甜玉米自交系划分为3个类群,划分结果与其系谱及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3.
2005年冬季,在浙江省温州市用04 q-5等8个甜玉米自交系后代材料进行玻璃温室加代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1月22日播种的不同熟期自交系,均能在翌年4月上旬至4月下旬正常成熟。与正常春播比较,玻璃温室冬繁加代生育期显著延长,营养体变小,结实率降低,但仍能达到在浙南地区就地加代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
以"温甜品2"的亲本自交系及其姊妹系等5份自交系互相配制6个甜玉米测交组合,以"超甜3号"作对照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华自4/自91"、"华自2/自91"、"华自1/自91"产量较高,口感及穗形均较好;"海南矮/华自4"产量最高,其反交组合产量与对照相当,但二者口感较差;"自91/华自4"口感及穗形较好但产量较低.产量构成因子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中亲优势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穗位高、顶部结实性(即秃尖长度负优势)、株高、行粒数、穗行数和果穗粗;超对照优势数据显示各测交组合果穗长明显小于"超甜3号",但果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顶部结实性都优于对照,多个产量因子的综合表现形成单穗重和单产的正向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5.
为探索适宜温州地区种植的甜玉米 毛豆间作模式,对3种间作模式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其间作优势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甜玉米的株高均显著低于单作,而其间作产量Ⅱ却均高于单作,毛豆的株高均高于单作,而其间作产量Ⅱ均低于单作。其中,间作模式2的间作优势Ⅰ与模式3相当,其间作优势Ⅱ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模式,表现出较好的间作优势,适宜在温州推广。  相似文献   
26.
抗白粉病糯性小麦的多重PCR分子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同时鉴定小麦糯性和白粉病抗性,本研究利用已知3对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分别扩增WxA1、Wx-B1、Wx-D1和Pm21基因的分子标记,其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30/265、854、204和1400 bp。经过对供试品种和部分F2分离群体的Wx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其结果与多重PCR结果一致,证明该多重PCR体系准确可靠,可提高小麦糯性兼抗白粉病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27.
不同小麦品种拔节前施用多效唑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个不同小麦品种,于6-7叶期公顷施200mg/kg的MET750kg液,对其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的株高下降,基部节间缩短,茎壁增厚,其效果显著,但对茎粗的影响不明显。在群体小的情况下,引起产量和品质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MET在此期使用改变了麦株体内的激素平衡,致使分蘖增加,小穗增多,穗部性状变劣所致。不同品种间,喷药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8.
温麦8号是用温麦4号//渐麦1号/南大2419r/3/雅33-6-3多次复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经省两年区试和1年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浙麦1号增产1成、2成和3成。全生育期比渐麦1号长1.2天。中抗赤霉病,品质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