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小麦苗期光合作用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构建的DH群体的168个株系及其亲本,盆栽于两个环境中,利用324个SSR标记位点构建遗传图谱,对单叶净光合速率及相关参数、叶绿体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QTL定位和分析。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 2.0,共检测到17个加性效应和20对上位性效应位点,其中所有加性效应位点和16对上位性效应位点具有环境互作效应。相关性较高的性状间有一些共同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或者紧密连锁效应。在5D染色体上的Xwmc215至Xgdw63区段,检测到控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3个主效QTL,各位点的遗传效应贡献率较大,增效基因均来源于花培3号,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另外,该区段与控制单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胞间CO2浓度与胞外CO2浓度比值(Ci/Cr)的QTL的定位区间相近。位于5B染色体控制胞间CO2浓度的QTL是个微效基因,但是QTL与两种环境的互作效应表现的遗传贡献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芦苇草DNA导入小麦抗盐性转化体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鲁麦8号小麦为受体,开花授粉05h后导入芦苇草DNA10穗,113朵花。D0收获66粒,D1实收39个单株。从D2中选出16个变异株,出现比较明显变异性状的是无芒、粒色、株高、穗长、穗粒数、颖尖的锐、钝等,特别是变异后代的抗盐性。以上变异后代通过自然盐渍土、盐池、水培筛选,选育出了89D252213、89D311119等抗盐性新品系。从形态特征和性状上看,说明芦苇草DNA已进入到鲁麦8号受体细胞核内,并对受体基因组产生了影响,其后代得到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3.
H6756是德州市农科所与中国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利用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功的小麦新品种,是集抗盐、高产、优质、抗逆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德抗961是德州市农科所于1992年用R-045-01(从前苏联引进)作母本,德选1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取其子代花粉处于单核中晚期的幼穗,在含0.4%的NaCl的培养基上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单株,然后经过田间、盐池、水培室等耐盐鉴定筛选而成。2001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麦DH群体研究了小麦面粉色泽(白度)的遗传变异,并对面粉色泽(白度)与多酚氧化酶活性、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457白度、L*值、a*值和b*值都表现了较大的变异幅度,在DH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控制L*值的多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互作,控制R457白度、a*值和b*值的多基因间无互作。面粉色泽(白度)与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面粉吸水率和湿面筋含量的相关性呈极显著水平,与面粉多酚氧化酶活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山融3号的特征特性、品质性状和产量表现。该品种适宜黄淮冬麦区旱地(尤其是旱肥地)或含盐量0.3%~0.5%的盐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高产夏玉米密度及氮磷肥用量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 ,研究了氮肥、磷肥、密度 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建立了夏玉米 6 6 6 7m2 产量高于 6 0 0kg ,净产值超过 2 5 0元的优化栽培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 ,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顺序为 :密度 >磷肥 >氮肥  相似文献   
18.
小麦株高发育动态QTL定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检测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控制株高的条件QTL和非条件QTL,揭示株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获得更多调控株高的遗传信息。【方法】以两个主栽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的F1获得的含有168个株系的DH(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自拔节至开花期,每隔7d取样测定株高(分蘖节至穗顶端)。根据3个环境下株高的表型数据和含有323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小麦株高的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8个非条件QTL和10个条件QTL。在18个非条件QTL中,Qph5D-1在前4个取样期(3月9日—4月23日)均能检测到,Qph4D-1在后3个取样期均能检测到,分别是挑旗前、后阶段影响株高的主效QTL,其它非条件QTL在少数几个取样期发现或效应很小。10个条件QTL中,Qph5D-1在两个阶段均能检测到,总贡献率为30.1%。Qph4B在5月1日—5月8日检测到,贡献率为20.3%,对后期株高的净增长量起主要作用。其它条件QTL只在一个阶段出现或效应较小。【结论】影响株高的QTL数目及其QTL表达效应在株高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化,说明控制株高生长的数量性状基因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在小麦育种中,本研究结果可为株高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麦DH群体穗下节间直径、茎壁厚及茎壁面积的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168个DH株系,连续两年在山东泰安种植,利用324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对控制穗下节间直径、茎壁厚及茎壁面积的QTL遗传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个加性效应位点和6对上位效应位点,其中3个加性位点参与环境互作效应。检测到位于染色体2D、3D和5D(2个)控制穗下节间直径的4个加性QTLs,与控制茎壁厚的3个加性位点相同或相邻,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两个位于染色体2D和5D控制茎壁厚和茎壁面积QTL有较大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1.37%和10.98%,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6对上位性效应遗传贡献率较小、无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0.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小麦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应用陕西省农科院温振民等提出的高稳系数法,分析了1996-1997年度山东省高把区域试验11个参试小麦品种的高性与稳产性,将所得结果与常用的统计分析法计算的几种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参谋品种的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回归系数只与产量的稳定性有关,而与产量的高低无关,只有高稳系数(HSC)才能综合地表示品种的高产性和稳定性。是分析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的准确、简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