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5篇
  14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机插杂交稻田间试验。在行距为30 cm下,设3种株距处理为16 cm、18 cm、20 cm;在尿素氮施用量54 kg/hm2下,设4个缓释氮用量为36、66、96和126 kg/hm2,总施氮量相应为90、120、150和180 kg/hm2。在插秧时缓释肥与尿素混合,一次性追施。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运移量。【结果】缓释氮肥配施量和株距对主要生育期的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且互作效应显著;缓释氮肥配施量的效应明显高于株距。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总施氮量为150和18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单茎茎鞘与叶片干物重,叶面积衰减慢,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高,光合特性强,促进干物质累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群体颖花量,保持了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机插稻产量。株距为16 cm,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水稻群体茎蘖数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缓慢消减,有效穗数足,虽穗粒数显著降低,但有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协调出较高的产量。而株距为20 cm,配施总氮量为180 kg/hm2处理,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和攻大穗,增加了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多,灌浆充实量大,千粒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齐穗期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87**~0.91**),对促进增产更为重要。【结论】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尿素(54 kg/hm2)配施总氮量为150 kg/hm2时,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463.8 kg/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  相似文献   
72.
机械旱直播方式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累积及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及直播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和钾素的累积、转运、分配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直播处理下各生育阶段氮、磷、钾养分间吸收与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抽穗至成熟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直播处理下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_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的累积,促进抽穗至成熟叶片和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至成熟叶片氮素、钾素转运率,进而显著促进抽穗至成熟氮素、钾素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素、钾素所占稻株氮素及钾素累积总量的比例,发挥出氮素和钾素协同吸收与利用的耦合效应,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_2比B_1处理能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械旱直播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养分的累积,促进叶片和茎鞘养分的转运,利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钾素的累积,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相似文献   
73.
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旱育秧方式育苗,设置不同秧龄(25d和40d)和幼苗伤根处理(整株根系剪去1/3、2/3、全部,以不剪根为对照),进行水培试验,研究根系损伤后(0~48h和1~29d)的生理响应、物质积累、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剪根后不同秧龄秧苗受影响的程度及反应速度不同,秧苗地上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出现了明显峰值,伤根程度越大,峰值越高,到达峰值的时间越早;25d秧龄的幼苗在剪根后的生理抗性及恢复能力均明显强于40d秧龄的幼苗。从剪根程度来看,不同秧龄下,剪根1/3处理对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25d秧龄,剪根1/3处理在处理后22d,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地上部、根系干质量以及根冠比均大于对照,同时该处理氮素积累显著高于对照;40d秧龄,整个生育期根系表面积均随剪根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剪根1/3处理在处理后22d,根冠比显著大于对照,处理后29d,地上部、根系干质量、根系长度、氮素积累量以及含氮率均大于对照,而伤根程度较大不仅会导致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受阻,同时会严重抑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4.
修辞操作在增强文字表现力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主要的修辞操作之一,抑减修辞操作主要通过词性转换和句型转换的手段来实现,在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提升学生的修辞美感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根据江苏省抗性监测结果,研究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防效均较高,达78.19%~98.47%。其中,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病指防效最好,分别为98.47%、97.45%和96.82%;其次为烯肟·氟环唑单用、烯肟·氟环唑+咪鲜胺、烯肟·戊唑醇,为89.93%~94.61%;烯肟·戊唑醇+咪鲜胺、啶菌恶唑+咪鲜胺、啶菌恶唑防效偏低,为78.19%~87.46%。检出DON为主要毒素。防治后,48%氰烯·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烯肟·戊唑醇SC对麦粒中DON毒素积累降低效果最好,分别达92.95%、89.36%、74.53%,其他药剂或处理为34.70%~67.32%。综合上述2个因素,推荐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首选药剂品种,其次,推荐20%烯肟·戊唑醇SC、400 g/L戊唑·咪鲜胺SC。  相似文献   
76.
【目的/意义】随着近几年“AlphaGo”、“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城市产业体系的创建及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技术对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笔者通过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论证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越性,并结合高校图书馆自身特点,从文献资源建设、流通管理、读者服务和参考咨询这四大业务操作领域进行阐述,并对智能型图书馆中所应用到的主要管理模块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包括门禁系统、借还书系统和座位预约系统。【结果/结论】文章在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两大方面为图书馆智能化服务设计了具体方案,以期为未来图书馆人工智能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7.
利用最优停时理论给出了股票投资中买入和卖出的最佳停时策略,得到一个股票投资两次最优停时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78.
我国的野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我国野猪的体型、外貌、生物学特性及其现状,叙述了野猪的开发利用价值。并对其开发和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9.
863-101-01专题’97海南年会简报Abriefreportonthe'97annualmeetingof"863-101-01"Project张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0125)863-101-01专题海南年会于1997年4月5~...  相似文献   
80.
为了研究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及施药后的田间防病增产效果,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得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5.28+1.61x(r2=0.979 8),EC50=0.67 μg/mL.田间施药用量为丙环唑112.5 g/hm2,于破口前6 d和齐穗后各用药1次,田间病穗防效与病粒防效分别达68.20%和73.71%,可提高水稻产量10.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