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3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8篇
  42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51.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要求,通过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民俗产品设计活动中,从而能够实现文创民俗产品的理想设计效果。本文拟从当前文创民俗产品设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理念的价值内涵认知,通过融入当前文创民俗产品设计活动的开展要求,从而探究茶文化元素在文创民俗产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52.
生物质炭对设施大棚土壤性质与果蔬产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设施大棚是果蔬的重要生产基地,量化和评估生物质炭在设施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对生物质炭在设施大棚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方法】 通过文献收集并建立数据库,共获得典型设施大棚或温室环境条件下相对独立的匹配数据214组,采用数据整合分析 (Meta-analysis) 方法,定量分析生物质炭特性 (原料、制备温度、C/N、pH) 与管理措施 (施用量与施用时长) 对果蔬产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 【结果】 设施条件下施用生物质炭可显著提高土壤pH,且土壤有机碳、氮、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果蔬增产效应显著,其中,叶菜类、块茎类、果菜类以及豆类产量分别增加23.9%、43.3%、60.6%和79.5%。低量施用 (< 10.0 t/hm2) 平均增产30.8%,高量施用 (10.0~80.0 t/hm2) 增产14.0%~27.4%。施用生物质炭前6个月增产效果显著,最高可达30.4%,超过6个月,增产效果不显著。不同制备生物质炭的增产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畜禽粪便类 (66.4%) > 秸秆类 (31.2%) > 木材类 (19.0%) > 壳渣类 (5.9%)。制备温度低于600℃的生物质炭增产20.4%~36.5%,超过600℃时增产效果不显著。当原料生物质炭C/N值 < 100时,增产19.3%~49.1%,且随C/N值的增加增产效果呈降低趋势。当生物质炭呈碱性时 (pH 9~10) 增产效果最佳。 【结论】 生物质炭类型及施用量是影响设施土壤肥力与果蔬产量的关键因素,低温 (400~500℃下) 制备的生物质炭增产效果显著,建议施用量控制在10.0 t/hm2以下且间断性施用,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华北潮土区是我国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明确潮土生产力的变化规律,探明影响潮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为潮土的作物增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级潮土长期定位监测点位为平台,利用时间趋势分析和中值分析方法分别总结其生产力和土壤肥力因素在不同监测时期变化趋势;并运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近31年来常规施肥下华北潮土生产力监测结果显示,整个监测期间小麦产量呈上升的趋势,小麦产量均值为6 443 kg·hm -2。1988—1993 年小麦平均产量为2 814 kg·hm -2,2014—2018 年小麦平均产量为 6 902 kg·hm -2,较监测初期(1988—1993)提高 145%,年均增长132 kg·hm -2。常规施肥区玉米产量随时间显著升高,1988—1993 年玉米平均产量为2 667 kg·hm -2,2014—2018 年玉米平均产量为8 267 kg·hm -2,较监测初期(1988—1993年)提高 210%,年均增长 180 kg·hm -2。玉米产量及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小麦。华北潮土区土壤地力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 48% 和 51% 。施肥量与作物增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也在增加。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为影响整体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对小麦产量具有直接作用的因素顺序依次为有机质、施氮量、施钾量,玉米产量直接作用的因素是全氮、有效磷、施氮量、施磷量。【结论】从整个监测时期来看,潮土生产力在监测后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土壤生产力主要受氮肥、有机质、有效磷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潮土区生产力的提高需要地力的提升和肥料的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154.
经营密度对蒙古栎次生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口林业局红石林场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经营密度对蒙古栎次生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的种类随着经营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的密度、盖度及平均高随着经营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经营密度600株/hm~2以下的林分,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的群落复杂程度高,物种个体分配均匀;600株/hm~2的林分天然林下更新的种类和株数最多,平均高随着经营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建议蒙古栎次生林成熟林的合适经营密度为600株/hm~2。  相似文献   
155.
农田土壤固碳与增产协同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农田土壤固碳是提升土壤肥力、保障和实现农田持续稳定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明确农田土壤固碳与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可为不同区域土壤培肥、维持和提升作物产量提供依据。农田土壤固碳明显受到气候、土壤属性、管理措施 (尤其是施肥和耕作)、轮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且与农田作物产量密切相关,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农田土壤有机碳与作物增产协同效应存在一定的阈值,且该阈值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阈值约为C 44~46 t/hm2,西北和华北地区约为C 22~28 t/hm2,南方地区约为C 33~37 t/hm2。经验方程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域,农田土壤每固定C 1.0 t/(hm2·a)有机碳,粮食作物产量可平均提升约0.7 t/hm2,但该响应值在各地区明显受到相应的环境及农田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深入理解农田固碳过程及其与作物生产力协同作用的机理,是指导不同区域合理培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是明确不同区域农田土壤可实现的固碳潜力,进一步揭示集约化种植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关注深层土壤有机碳固定对作物增产潜力的影响及贡献,并深入分析表征环境、人为因素等对农田土壤固碳增产协同效应的影响机制及调控原理。  相似文献   
156.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间伐强度(15%,30%和40%)进行均匀间伐,在林下采用5个树种(柞树、红松、胡桃楸、云杉和水曲柳)按照1 000、1 500和2 000株/hm2 3种更新密度进行人工更新,研究更新幼树的成活率、及苗高、地径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更新1年后,采伐强度40%成活率>采伐强度30%成活率>采伐强度15%成活率,更新密度1 0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1500株/hm2成活率>更新密度2 000株/hm2成活率,水曲柳成活率>红松成活率>柞树成活率>胡桃楸成活率>云杉成活率;生长情况的高低顺序是:采伐强度4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30%林下更新生长>采伐强度15%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1 5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更新密度2 000株/hm2林下更新生长,水曲柳林下更新生长>云杉林下更新生长>胡桃楸林下更新生长>柞树林下更新生长>红松林下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157.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带宽(15 m,30 m和50 m)进行带状皆伐,2年后对采伐后的林地和对照林分林下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带状皆伐后,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和天然更新树种种类较对照增加,平均高也增加,并随着皆伐带宽的增大而增多;皆伐后喜光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的重要值增加,耐阴植物重要值降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低于对照林分,灌木植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对照林分,皆伐带宽越大,草本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就越低,灌木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8.
以铁力林业局茂林河林场水胡黄硬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的直径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被严重干扰的水胡黄硬阔叶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是比较合理的(q=1.32),可以通过合理的经营手段对其进行管理达到可持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9.
基于非恒定水流模拟的渠道运行状态分析及渗漏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灌区水的利用系数以及实时掌握渠道运行状态,提高灌区管理水平,该文以石头水库东干渠前10 km为研究对象,采用渠道非恒定流模拟方法,对渠道在不同水流情况下的运行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并分析采用该方法进行渠道渗漏检测的可行性。通过模拟分析及渗漏检测验证表明采用非恒定水流模拟方法不仅可以实时了解渠道的运行状态,同时结合渠道水位测量可以进行渠道渗漏点位置检测,从而为提高渠道的安全运行、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0.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用来阐述在不完全经济行为上,部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分布不同对经济交易行为的干扰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在对信息不相等策略研究中,我们正常对将占优势的一方叫做代理人,相对没有优势的一方叫做委托人,委托人的所有项目中的经济行为将在经纪人的框架下进行.当今社会要做的就是必须学习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积极的响应法律的政策,改变的我们目前的交易质量,创造和谐完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